维果茨基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29038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果茨基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维果茨基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维果茨基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维果茨基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维果茨基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果茨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果茨基(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的生平(18961934),从童年时代起,维果茨基就对文学、戏剧、艺术、哲学发生了兴趣。 18岁进入莫斯科大学最初学医,后改法律,同时还就读于沙尼亚夫大学历史 语文学系。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在一所市属师范学校专门讲授心理学,此时他还在该校创办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自编心理学讲义供中学教师参考。 1925年他提出学位论文艺术心理学,获得该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兴趣转向),维果茨基的生平(18961934),从1924年起,他兼任苏联人民教育部缺陷儿童教育分部的工作,创建了缺陷儿童心理实验室。在这里他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撰写了近30万字的科学论文,

2、维果茨基不仅揭示了缺陷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提出了对他们进行诊断与补偿的手段,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教学与发展” 的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形成。,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自然的、直接的) 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及形象思维、情绪等。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社会的、间接地) 主要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推理、想象、情感、意志及个性等。个体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因此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实质上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高级心理机能 人类高级心理机能

3、既然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那么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问题时就不能忽略两点认识: 一是人类社会文化随历史发展而演变,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有所不同; 二是人类社会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发展存在差异性,同一时代生活在不同文化型态下的儿童,其认知发展的过程也将有所不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高级心理机能 根据维果茨基的看法,在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 不同的心理机能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儿童的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种系的发展也有历史(文化)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活动说 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 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事物加以物化,

4、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 奠定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 动机对引发活动有重要作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工具说 人类有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 语言符号: 进行精神生产和心理操作,从而使人的心理机能从低级上升到高级,并使心理机能发生质变。,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内化说 基础:工具理论。 在高级心理机能中,所有内部的东西以前都是外部的东西,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活动。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规律是: 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与此相关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

5、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然后才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 二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最近发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最近发展区对教学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交往的重要性,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6、,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研究取向: 皮亚杰,个体主义,其研究是一种机体主义的生物学取向。 维果茨基,社会主义,其研究是一种社会文化取向。 人类个体发生模式: 皮亚杰,个体社会化 维果茨基,社会个体化,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 力量”是平衡,即由生物力量驱动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 最优化的适应程度。社会环境只起到影响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决定发展过程的不是儿童内部的某些东西, 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渗透的。维果茨基不 仅将外部的社会文化现象视作信息与反馈的源泉,而且将它 们作为

7、具体的外部心理媒介。,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成人与同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与同伴的不一致比与成人的不一致更有可能导致认知冲突与不平衡。 维果茨基认为,成人比同伴拥有较多的文化知识,更有条件帮助儿童进行文化适应与同化。,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阶段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儿童认知格式系统的整体转变。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是通过反映和内化实践活动的特征而实现的,他将此描述为从心理间过程向心理内过程的

8、转换。这样,就可以推测在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中存在着个发展阶段,即心理间阶段和心理内阶段。,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交叉 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中心性作用 内化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转化过程,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总结 维果茨基试图从深层解释个体发展的过程,皮亚杰则试图从认识论水平描述个体心理的发生,这一根本出发点的不同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两种理论的原则性差异。两种理论确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又不能将两者仓促整合,唯有通过一种范式与另一种范式的对比从内部拓展每一种理论,用它自己的术语解释曾经明显忽略的现象或过程,真正实现两种范式的互动互补。,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