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26290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作品与着作权保护(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作品与著作权保护,一 作品 作品是著作权法律关系中的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具有独创性、可感知性和、可复制性。,二 新闻作品 新闻作品是指新闻记者或有关人员在新闻活动过程中,通过采访等形式反映新闻事实的作品。从我国新闻作品的现有的形式看,新闻作品主要有: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通过电子媒介传播的录音、录像作品以及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形式。,著作

2、权法第三条所列举的九类作品中,第一类是文字作品,第二类是口述作品,第四类是摄影作品,第五类是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文字作品是我国新闻作品最为常见的形式,我国的报刊主要以文字作品、图片作品、口述作品来传递新闻信息。电影、电视和录像作品则同样为我国的电视台等采用。,三 新闻作品的法律保护 一般的新闻作品同样具备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的几个特征。首先,新闻作品产生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之内。新闻作品中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形式,是和文学相关的一种社会科学方面的作品。其次,新闻作品具有独创性。新闻事实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反映新闻事实的作品是著作权的客体。同

3、样的一个新闻源,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描述,会形成不同的表达形式。这就是作品独创性的体现。,当然,著作权法明确规定时事新闻属于不受法律保护的客体。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导的单纯事实消息,即时事新闻,只是单纯地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的存在,其表达方式不可能产生独创性,对它的报道只有时间先后的不同,因而不能被任何人所垄断。因为及时、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大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如果被垄断起来,就会妨害公众权利的实现。第三,新闻作品都具有固定形式并且能够复制。 通过对一般新闻作品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新闻作品是符合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的要求的,所以是著作权的客体,完全在法

4、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主体 一 著作权主体 著作权主体,又称著作权人,是指依法享有著作权的人。著作权主体既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从作者手中受让著作权的其他人。所以,著作权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主体。 根据著作权法关于权利主体的规定来衡量,新闻作品著作权主体主要是新闻记者(包含通讯员)和新闻媒体。,二 作为权利主体的新闻记者 1、新闻记者因职务行为产生的新闻作品享有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中,作者的作品大多为非职务作品,也就是说,作者创作作品不是为了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而新闻作品却不同,绝大多数新闻作品都是新闻记者创作的职

5、务作品。职务作品属于著作权法所讲的特殊作品。对此,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因此,职务作品与公民所担任的职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安排其员工或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任务而创作的成果。职务作品既非个人的作品,也非法人或其他组织委托的作品。,著作权法规定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二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另一种情况是,主要是利用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并由法人或者其他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

6、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作者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认定这类职务作品,要注意的是,一是从事创作的物质技术条件(资金、设备和资料)是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的,二是此种作品的责任(包含各种风险责任和法律责任)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的。,作为职务作品的新闻作品其权利归属如何确定?首先要看新闻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即一是否从事创作的物质技术条件(资金、设备和资料)是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的,二是否此种作品的责任(包含各种风险责任和法律责任)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的。其次要看法律、行政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除一般通讯员写

7、作的新闻作品外,新闻作品均属于职务作品。这是因为新闻作品具备了职务作品的主要特征:即新闻记者是新闻媒介的在职工作人员;新闻作品的内容由新闻记者决定;创作新闻作品是新闻记者的工作任务。,第一种情况,从现有的情况看,纸质媒体对新闻媒体物质技术条件的依赖是很小的,所以,新闻记者在这点上可以排除,也就是说,新闻记者享有著作权。电子媒体对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的依赖较大,所以,可以说他们创作作品是“主要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是,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创作的新闻作品并不是仅由新闻媒体承担责任的。这是因为“文责自负”一直是我国社会的现实。在我国曾经发生的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记者一直在为自己的新闻作品承

8、担着侵权的责任。另一方面,法律也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创作的新闻作品要由新闻媒体来承担责任。尽管在许多情况中,新闻媒体也是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也就可以排除“新闻作品的著作权由新闻媒体来承担责任”的推论。,第二种情况,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合同也没有约定新闻记者的新闻作品由新闻媒体所有。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作品不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作品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著作权的两种情况,所以,这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闻记者享有新闻作品的著作权。,另一个情况也有助于说明这个结论。媒体的新闻记者虽然写文章是以记者名义发表的,但那仅仅表明是报社的分式的身份。其实,多数记者发表新闻作品也会得到稿费的。

9、这就是说,记者得到的是两份报酬,一份是报社因劳动关系而支付的工资,另一份是新闻作品的报酬。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来可能是因为多数报刊实行编采合一制,既要组织和编改他人的稿件,又要有来自记者采写的稿件。对记者来说,这是一种超负荷的劳动,所以支付一定的稿费以示酬劳。所以,报刊记者所撰写的稿件著作权应属于作者,但其所供职的媒体有优先使用的权利。,2、新闻记者对非职务行为创作的新闻作品享有著作权 新闻记者主要在为新闻媒体创作职务行为的新闻作品,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新闻活动。但是,有的时候,有些新闻记者也会创作非职务行为的作品,包括新闻作品和非新闻作品。这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该记者在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

10、的前提下,尚有余力创作其他新闻作品提供给非本人所隶属的新闻媒体发表。 第二,该记者创作的新闻作品不被本单位刊播或不适宜被本单位刊播,于是转而投送其他新闻媒体并得到刊播。,第三,该记者有可能创作其他作品,如黄裳先生研究明清版本、写作散文,梁衡写散文,写论著,这都属于非新闻作品。新闻记者非职务行为创作的新闻作品,其作品著作权由该记者享有。此处创作作品的新闻记者实际上即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一般作者,其主体地位类似于一般作者的投稿行为,其作品著作权当然由作者享有。他们应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即著作权人身权和著作权财产权及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3、新闻记者根据委托合同创作的新闻作品,其著作权由委托合同约定 一般

11、情况下,新闻记者创作新闻作品是一种自主行为,属于职务作品不属于委托作品,但也有一些例外,新闻记者根据委托合同为他人创作作品,如替他人撰写回忆录,这样的作品是委托作品。对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一旦新闻记者出现了委托创作作品的情况,其权利的归属即依照这一规定办理。,三 新闻媒体的主体权利 1、新闻媒体对汇编作品的整体享有著作权 新闻媒体则对根据自身的需要汇编而成的报纸、期刊等汇编作品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

12、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报纸、期刊及电台、电视台的每期节目作为汇编作品,其汇编人就是各该新闻媒体,它们享有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因为,新闻媒体在汇编作品的过程中,选取报道主题、选择报道角度、编辑稿件、设计版面、安排栏目等,最后形成一件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作品,它包含着创造性的劳动,所以必须由媒体来享有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当然,对于汇编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如具体的一篇新闻作品或一幅新闻照片等,其著作权归这些作品的作者,即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或其他作者享有,新闻媒体不能借口对新闻作品享有整

13、体著作权而剥夺新闻记者、通讯员或其他作者对单独作品的著作权的行使。,2、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委托合同获得单独作品的著作权 根据委托作品权利归属的规定,新闻单位可以通过委托合同,获得委托创作的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新闻单位创作的委托作品,一般会以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等形式出现。由于这些作品代表着新闻媒体的主导思想,其导向作用十分明显,所以,新闻媒体在约请作者创作这些作品时,往往会给这些作者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一,作者表达的思想必须代表编辑部的意志。虽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表达风格等撰写文章,但中心思想必须代表新闻媒体的意志。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新闻媒体会

14、直接给作者明确这种中心思想。 第二,新闻媒体承担着这些作品所产生的责任。由于文章代表了新闻媒体的思想和意志,所以,这些作品的责任不是由作者承担,而是由新闻媒体承担。 第三,新闻媒体为作者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包括创作场所、文字图片资料和创作经费等。,因此,这样的作品个人色彩已经很淡薄了。同时,从作者署名看,这些作品往往署名为“*报社论”“本报评论员”或“编者按”,根据著作权法“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的规定,其著作权归属新闻单位的特色也非常明显。,3、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能获得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与一般作品相比,新闻作品所产生和发生的作用

15、十分独特。从新闻作品的产生看,具体的执行编辑到最终的审稿人,都有可能决定一篇新闻作品的“生死”,很多时候,新闻源提供的报道线索可以直接决定一篇有影响的新闻能否产生。从新闻作品的作用看,新闻作者传递的信息,有可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十分重大而又迅速的影响作用,这是任何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就是说,新闻作品的产生凝结了无数人的劳动和心血。这些为新闻作品产生和发表付出心血的人是否应享有著作权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上述诸多人员都为新闻作品的创作完成付出了劳动,但由于他们没有参加新闻作品的创作,也就不能以作者的身份在新闻作品上署名,所以,他们不具有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主体资格,当然也就不享有著作权。 须注意,

16、如果记者对某人进行采访,请某人对某些社会现象、新闻事件、学术问题、专业知识等发表意见,那么,被采访者在这种情况下口述的内容,只能算作一种报道素材或者是一种客观事实,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口述作品。记者据此创作的新闻作品,也许是纪实文学,也许是问题访谈,也许是时事评论,如果能享有著作权,其著作权人是记者或者是媒体,而不是被采访者。,创作新闻作品而使用他人作品问题 作品的使用权是作者一项基本权利,除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况外,任何人不得随意使用,否则就造成侵权。记者在写作新闻作品时,必须同样要遵守著作权法的规定。但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记者可以自由地使用而不须担心侵权。据此可知:一是新闻记者为创作新闻作品可以引用他人的作品;二是引用他人作品是不可避免的行为,换句话说,不引用他人作品就难以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三是引用他人作品必须是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未经作者同意,不能引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四是引用要适度,一般情况下,所引内容不能成为自己创作的新闻作品的主体部分。,时事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