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25098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9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OGO,导 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 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又一次胜利, 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 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以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作 家

2、作 品,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j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三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乱世哲人荀子,荀子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

3、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集百家之长, 论君子之道,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 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5、教育观:

4、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荀子,名况,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 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传世名言,(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5、海。,(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7)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梳 理 文 意,蕃长于春夏 楛耕伤稼 籴贵民 雩而雨 卜筮然后决大事 礼义之不愆兮,诵读正音,( fn ) ( k ) ( d) ( y) ( sh) (qin),重点字词

6、: 治乱天邪 禹以治,桀以乱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大王荒之 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耶) (使动) (状语后置) (太) (形容词使动) (宾语前置),第一段:,概括大意: 治乱非天、时、地而由人(君) 论证特点: 层次清晰 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治乱(天邪,时邪,地邪)非诗曰由人(君),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

7、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重点字词: 星队 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 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党见 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坠),(定语后置),(形容词意动),(古今异义),(傥现),(尝),第四段:,概括大意: 天不可畏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论证特点: 列举现象,反复强调观点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流星坠落,树木爆裂

8、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一样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作响,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重点字词: 物之已至者 人祅则可畏也 枯耘失岁 田 稼恶 夫是之谓人祅 本事不理 勉力不时 其说甚尔 则日切瑳而不舍也,(定语后置) (妖) (楛) (秽) (宾语前

9、置)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迩) (磋),第五段:,概括大意: 人袄可畏 论证特点: 列举三种现象,层次清晰 (人袄有三,甚于天灾),已经发生的事物里头,只有人祆是最最可怕的了.草率地耕种会伤害农作物,草率地耘草会失去收成,政治险酷会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农稼枯萎,粮价昂贵,百姓挨饿,道路上有活活饿死的人,这就叫做人祆.政令不清不明,举动措施不合时宜,农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劳役不按季节来,以致於牛马杂交,六畜反常,这就叫做人祆.礼义不好好修治,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父子互相猜疑,上下乖违背离,外寇内难同时产生,这就叫做人祆.人祆是由於混乱而产生出来的,以上三种人祆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

10、得安宁了.这个说法非常浅近,它的灾害却非常惨重,可以觉得奇怪,也应该感到畏惧.古书上说:万物的怪异现象,经典里头是不详细说明的.没有用处的论辩,不急需的考察,都该抛弃掉而不加治理.至於君臣间的大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妇间的分别,那就应该天天钻研探讨而不放弃。,重点字词: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于礼义 则光晖不赫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状语后置),(辉),(使动;名作动),第七段:,概括大意: 国之命在礼(义) 论证特点: 比喻论证,层层推进 (国之命在礼(义)隆礼尊贤 王;重法爱民 霸;好利多诈 危),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的;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的;在

11、万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的;在人类所具有的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的。所以说,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悬空中,它的光辉就不会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广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显现在外面,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成宝贝;礼义如果不用在国家的治理上,执政者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国家的命脉决定于礼制。统冶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如果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危险;如果使用权术、颠覆、阴险等手段,那就彻底灭亡了。,重点字词: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因物而多之 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

12、(形容词意动) (名作状) (形容词使动) (动词使动) (名词使动),第八段:,概括大意: 制天命而用之 论证特点: 对比论证 (孰与) 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

13、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探 究 文 本,整体感知,治乱非天,天有常道,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天不可畏,人袄可畏,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 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 “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评价感悟,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在荀子看来,我们

14、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 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大而言之,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 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小结: 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

15、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 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拓 展 延 伸,你是怎样理解“人定胜天”的观点? 荀子没有说过“人定胜天”。此命题来自荀子的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在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气,充满活力,进取的人生观,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国

16、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如何对待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荀子积极地否定了前人的宿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自然规律是可以利用的。“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就能人定胜天。荀子的这一思想,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朝换代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推动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肯定人具有思维功能和认识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对主体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做了新的价值规定。荀子从肯定主体能动意识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人类所独具的力量,认为人类永远处于一种冲动意识中,无论自然、社会历史,还是人性自身,都只是被改造的对象,二者处于“能治”与“被治”的关系网络中。可以说,荀子这种“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是其“天人之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荀子把这一时代赋予的思想运用到历史哲学领域,充分关注了人的问题,使其在对历史哲学理论的阐释中,能与“人”联系起来考察,而不再是外部自然力的附庸。荀子的历史哲学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