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61623715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一假期作业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暑假作业4一、选择题:本题共13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52分。1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增加了就业渠道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经济发展体现了国家减少干预经济的思想A B C D2“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传统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造成了货币制度的变化B.促成了对外贸易的繁荣C.促进了城镇集市的发展 D.促进了雇佣劳动

2、关系的产生4中国很多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关键技术依赖欧美日韩企业。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中国汽车企业被外企吞并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B主要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C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D畅销海内外,备受青睐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里的五年计划指的是A苏联“一五”计划 B苏联“四五”计划C中国

3、“一五”计划 D韩国“五年”计划7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后决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中国物产无不丰富,惟待开发而已。故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因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孙中山认为A铁路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工具B铁路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C中国还没有掌握铁路建设的技术D铁路运输费用低、运力大、速度快8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A美洲新大陆

4、的发现 B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C工业革命兴起 D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9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0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5、。”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11新航路开辟从本质上反映了( )A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要求B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C欧洲人比其他地区的人们更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D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加速12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从1945年到1951年,约占国民经济部门的20%实现国有化。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1%。然而,两次国有化

6、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A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B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C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13陈东升在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中说: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列属于他所说的“天时”的是(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扩展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4题21分,第15题27分,共48分。14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

7、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常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明朝范镰(1) 材料中开袜店的商人和当地居民(合郡男妇)形成了什么关系?材料中哪句话可以说明?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6分)材料二:“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东部几个发展水平

8、即使不超过但也绝不低于西欧的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却固步自封,限制甚至放弃海上活动,以闭关自守为国策,维护本国的农本经济。”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2)根据材料一,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同西欧国家内外经济政策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8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的内外经济政策是如何阻碍新经济形态在中国的发展的?(7分)15(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

9、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

10、代(英国)”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简析其原因(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

11、”的?(7分)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12分)新课标2015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8历史必修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3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52分。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英国的规定有利于增加就业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此行业的规定可以看出是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所以错误,正确。2【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材料“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可知,限制机户规模的扩大,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本题选D。A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3【答案】D【

12、解析】A、C两项是商业发展自身的表现,B项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正确的因果关系应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答案】B【解析】“中国很多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关键技术依赖欧美日韩企业”,反映了技术的跨国流动,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A不够全面,D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消极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新一轮的资本扩张,C与题意无关,排除。5【答案】D【解析】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其中官营手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制造官

13、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水平较高,但一般不再市场上流通,不可能畅销海外,故选择D项。6【答案】A【解析】从材料“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可知,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西方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故A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因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可知铁路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B。8【答案】D 【解析】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地理大发

14、现带来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项正确;AB项从属于D项,故AB项不如D项全面;项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排除9【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D项理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提出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A、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10【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迁移富户到南京等地是为了控制他们,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从而客观上,起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但值得注意的是,迁移富户的措施,并没有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A错误,也不能够杜绝土地兼并,C错误。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