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21580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DF 页数:62 大小:85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专业院士与其介绍(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专业院士及其简介 1. 崔崑 男1925 年生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员。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 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崑 1948 年毕业于武 汉大学机械系1951 年至 1954 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就读1958 年赴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他先后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二系金属材料 教研室主任 机械工程二系主任 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冶金评审组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 他致力于高性能新型模具材料钢的合金化、 夹杂物工程、 高性能 Ti C,N 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基础理论等多

2、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 技术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 20 多项。国家新颁布的合 金钢钢号有一半由他主持研制。 他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 际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超过 2 亿元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巨大贡 献。这些高性能模具钢已被列入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 推广项目其中有两种已列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GB1299-85。他的研究成果共 获得省、部委级以上奖励 15 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三、四等各一项均 为第一发明人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50 余篇。 2. 傅恒志男1929 年生人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

3、 士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 1950 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55 年哈尔滨工 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62 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先后 在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4 至 1992 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现 为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 任。 论著成果 傅恒志院士长期从事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 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 年因在超高梯度定向凝固理论和 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还获得包括定 向凝固超细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制在内

4、的多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 步奖。目前已出版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300 余 篇指导博士 30 余名、硕士 40 余名、博士后 10 名。 傅恒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在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加工技术方 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曾主持了多项型号研制任务他提出的特种合金及其金 属间化合物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液态无模电磁成形和超高梯度超细化定向 凝固技术属世界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向推比 10 以上发动机方向的发 展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工艺基础。 傅恒志院士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始终站在材料 科学发展的前沿精辟的提炼出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科学问题特别对航空 航天用高温结构材料

5、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诲人 不倦以其科学家的胆识和魄力对促进材料和加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 作用曾于 1988 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傅恒志院士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 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并以大推力、超高温发动机为研究 背景 自主开发耐热温度在 1000以上的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无(软)接触电 磁成形单晶定向凝固发动机叶片的制备技术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将使我国的 航空航天发动机材料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3. 郭可信于 1923 年生于北京原籍福州 。1946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 系。1947

6、 年公费赴瑞典在皇家理工学院从事合金钢的研究,1951-1953 年在 乌布撒拉大学 X 射 线晶体学实验室从事合金相结构的研究,1954-1955 年在 斯 德 哥 尔 摩 金 属 研 究 所 从 事 高 合 金 钢 显 微 组 织 的 电 子 显 微 镜 研 究,1955-1956 年在荷兰 Delft 皇家理工学院物理化学系从事白锡灰锡相变 的 X 射线衍射研究。 1956 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85 年迄 今任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1997 年并入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中心 研究员。1980 年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授予荣誉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80 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

7、院士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1 年被选为日 本金属学会和印度材料学会的荣誉会员。1982-1996 年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 理事长1992-1996 任亚太电子显微学会联合会理事长。 郭可信主要从事 Frank-Kasper 合金相及准晶和有关准晶的研究他的 研究小组首先发现 Frank-Kasper 合金相的五重对称衍射和 Ti-V-Ni 二十面体 准晶 八重旋转晶体及一维准晶。 他们正在研究 Gummet 的准晶覆盖理论中 的原子团簇。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 。 部分获奖情况郭可信等在 1987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在 1992 年获得“国家教委自然科学”一

8、等奖 他还在 1993 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 物理奖”及第一届“何梁何利”基金奖。 4. 金展鹏院士广西荔浦人1963 年中南矿冶学院研究生毕业 19781981 年瑞典皇家工学院访问学者。金展鹏院士所从事的专业为材料 科学 、相图与相变。2003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士曾任国际合金 相图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现任国际相图计算杂志副主编、美国 相平衡杂志顾问编委、亚太材料科学院成员。现为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展鹏院士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以及相变动力学的研究发展了合金相的 热力学模型提出了高效研究相图的扩散偶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合作提出了 阶段性亚稳相转变理

9、论和推导亚稳相组织图的方法评估和计算预测了一系 列合金体系、 氧化好锆基陶瓷体系和人上晶体体系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的相图并建立了相应体系的热力学和相图数据库发表了论文一百七十多 篇被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五十多种国外 期刊广泛引用并作为建立新理论、发展新方法、设计新材料、阐明新现象 和制定新工艺的依据。在国际学术界声誉卓著。1991 年金展鹏教授曾获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培养四十多名研究生他们都己在欧洲、亚洲、美洲 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骨干。 5. 叶恒强著名材料科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 1990 年被授予国家级有 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 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

10、员(院士)。曾任中 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第一、二届主任并担 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中的专家委员会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现为北京大学教授、电子显微镜实 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计划) 材料计算设计与性能预测基础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 叶恒强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的电子显微学研究。他与国外学者同时独立 发现了传统晶体学不允许的五次对称性进而与合作者发现并研究了 20 面 体对称、8 次对称等准晶相为我国在准晶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前列作出了 突出贡献。他在用高分辨原子成像技术对固体材料结构

11、与缺陷的研究方面有 独创性的发现在高温合金拓扑密堆相中发现多种新相及畴结构发现层状 晶体多种长周期结构直观揭示了合金非公度结构的原子模型。 叶恒强院士曾四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82 年三等奖87 年一等奖89 年四等奖99 年四等奖 并获钱临照奖1994 年 、何梁何利奖1996 年 等。近十多年来共发表 5 部学术专著、250 余篇论文。先后培养博士、硕 士 30 余名其中数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等多种奖励。 6. 曾苏民男汉族党员1932 年 2 月出生湖南省双丰县人西 南铝加工厂厂长高级科技顾问教授级高工1999 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 士。曾苏民 50 年代从新风加工厂职工业

12、余大学毕业。1950 年任东北重工业 部有色局技术员1953 年至 1955 年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任工艺组组长、车 间副主任、工程师1966 年起至今在西南铝加工厂工作历任车间主任、 总工程师、厂科协主席等职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 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他主持研制成功新产品 100 多种累计创经 济效益 6 亿多元。获国家级科技奖 15 项其中特等奖 2 项一、二等奖 6 项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 9 项。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及“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运用多学科基本原理不断创造新工艺攻克国家重点 工程关键技术难关。 1960 年因苏联中断供货国家急需轰六、

13、歼八等 8 个机种的特大型 铝金模锻件他运用塑性成型力学原理减少承压面积和降低金属变形流动 阻力创造出“分部、高温、多次横锻“新工艺在一万吨水压机上研制成功 了苏联在三万吨水压机上生产的 H81 等 22 种特大型铝合金锻件为国家节 约外汇约 1800 万美元。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2 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 2 项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 4 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1971 年返回 地面卫星及火箭急需高镁铝合金大环当时在三万吨水压机还没有安装的情 况下他综合多种压力加工方法创造了“锻造+热轧“新工艺攻克了特大 铸锭锻造裂纹等 5 个技术难关 研制出优质铝合金大环。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又

14、成功地研制出规格更大性能更高的超强铝合金优质大环用于获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战略武器火箭“和“巨浪一号“上。 1976 年331 工程急需超宽铝合金薄板超出国内外冷轧机能力。他用 轧管原理 创造“分段多次旋压“新工艺 成功研制出该超宽薄板。 长二乙 捆 、 长三甲长三乙捆急需 3.1 至 3.5 米的高强铝合金锻环他综合多种锻 造方式的特点和变形规律创造三镦两扩新工艺成功研制出特大锻环比 航天部原钢环方案产品重量大为减少。用此锻环已进行 50 次火箭发射累 计减少发射费 1 亿美元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871 工程需要 3 平方米的模锻件按正常工艺需要 6 万吨级的水压

15、机才能生 产他通过控制金属塑性流动的摩擦状态研究出“预薄高温模锻“新工艺 在 3 万吨水压机上成功地锻造出特大型精密铝合金模锻件。 1979 年承接了涡喷 13 发动机用 TC11 钛合金模锻件的研制任务。这种 钛合金在热变形中变形抗力大且存在相变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他试验 研究了在模锻温度区间 TC11 钛合金塑性流动本构关系的动态规律后成功 地创造出“预薄、空心、快速模锻“新工艺攻克了变形死区、变形不均匀条 件下的 a 和 b 相的形貌、大小和数量配比的控制技术难题为我国钛合金模 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约外汇 550 万美元获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为解决这个技术难题花了 3 年多的时间做了 100 多次试验其间因过度劳累急性肾炎又发作了然而他在住院治疗期间 仍经常去现场指挥研制工作。凡是他主持的课题无论是否身体有病他总 是亲临第一线 直到完成课题。 在涡喷 13、 14、 10A、 长征四号发动机 GH698、 GH169 高温合金涡轮盘模锻件的研制中 他应用等温变形和在高应力球张量 条件下变形的原理创造“复合包套模锻“新工艺从而攻克了横锻理裂纹、 晶粒粗大、性能不合格等质量难关此种工艺又成功地应用于烟气轮机 GH132 合金大型涡轮盘等 28 种高温合金模锻件的研制中 创经济效益 5600 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造精密模锻技术体系获波音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