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讲课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20519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六讲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学第六讲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学第六讲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学第六讲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学第六讲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六讲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六讲课程(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第六讲 课程,第六讲 课程P124,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理论 三、课程类型 第二节 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 课程形式 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第一节 课程概述,什么是课程? 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学科目吗? 课程就是四十五分钟的学习吗? 高考的 3+综合 , 综合到底是什么课程,学校是怎样教授的?,第一节 课程概述,狭义的课程: 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或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等的某一个方面。 教学内容(一节课) lesson 学科/活动(一门课) course/subject 学科或活动的总

2、和(课程体系)curriculum,广义的课程: 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的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一、课程的概念,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广义的课程,包含课程的所有过程,包括课程目标、结果、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即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 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包含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二、课程理论,三、课程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

3、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

4、,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正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指围绕着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兴趣而不是围绕教材的预定单元来组织教学的课程。 早期提出的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以学科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科分得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所提倡的

5、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以代替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四类: (1)社会动机,即跟其他儿童一起活动的欲望; (2)建设动机,即建造东西和加工原料的欲望; (3)探索动机,即好奇的倾向以及实验的愿望; (4)表演动机,即欣赏和创作各种文艺作品的愿望。 活动课程的范围和教材的选择,就是围绕着这些动机来进行的。,70年代以后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课程理论赖以建立的教育心理学等的发展,活动课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者不断趋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体验及活动学习

6、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活动化已成为共同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部分中小学在改革学科课程的同时,进行了开设活动课程的实验。国家教委在研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活动课程纳入1992年公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之中,明确规定开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如“环境保护”、“冷战”、“文化大革命”、“医药伦理”等。,综合课程:亦称“广域课程”,指合数门相邻学科

7、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 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STS综合课程,STS是Sic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的含义。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股思潮,它主张在科学教育中应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STS是指导中学理科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从前的理科教育,由于受学科中心论的影响较深,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不是面向大多数,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着重学科结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8、和学术水平,对于联系社会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不够。学生学习之后,不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不知道科学技术工作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不了解科学技术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于不升学继续学习科学的学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显然,这样的理科教育不符合国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STS教育思想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正是对学科中心论的一种批判,是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向之一。,综合课程 目的:克服学科课程分科 过细的缺点 优点:克服人为的知识分 裂,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缺点:实施面临困难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问题,核心课程 优点:针对

9、性强,使学生能对某一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培养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缺点:(同综合课程),(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的优势:更具地方特色,修订周期短,提高教职人员工作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过于强调课程统一性、强制性所带来的弊端的基础上,在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中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因为,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推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诸多脱节与不适

10、应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是: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但是,各个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 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所有基层学校的,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以全面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体学校教师的,教师身处学校第一线,是国家课程的直接实施者,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师资质量必然是参差不齐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家课程的意图经常在中央、地方、学校、教师等层层贯

11、彻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破坏了国家课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从理论上讲,国家课程应该及时反映不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感受到时代进步的脉搏。但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老化与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和顽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江苏省锡山高中吴伟昌、许中华老师的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感受吴文化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18讲)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课时,共18课时),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第二节 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2、 P136 (一)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生产、传播、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知识的经济。 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高科技和智力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各国的竞争是知识、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正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的彻底变革。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程自然应该先行一步,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P136 (一)国际背景,2.信息化的影响 信息化社会的特点:a.信息总量迅速膨胀 b.信息传播媒

13、体增加因特网 c.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对教育的挑战:a.课程内容的选择 b.学习方式的变革(单纯记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知识传授指导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c.国家、学校和教师如何提供平等的信息环境,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P136 (一)国际背景,3. 全球化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与人的交往和理解变得更加重要。要求教育能培养学生宽广的胸襟、全球化的视野,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各国面临着共同的全球问题: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核危机、战争、自然灾害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P136 (一)国际背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

14、冲击下,发达国家都通过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 各国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等。,美国新泽西州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P136 (二)国内背景,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37 全面贯穿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二、基础教

15、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P13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

16、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提高科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比重,如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减少课程门类,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如整体设置九年连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3.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调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基础能力实际动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