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14430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仿真技术——第1章+连续系统模型描述(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系统仿真技术 第1章 连续系统模型描述,陈无畏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1.1 连续系统模型描述,连续系统-系统状态变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可以用方程式(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描述系统模型。,一个系统可以定义成如下集合结构: T:时间基,描述系统变化的时间坐标。 T为整数则称为离散时间系统, T为实数则称为连续时间系统。 X:输入集, 代表外部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X被定义为 ,其中 ,X即代表n个实值的输入变量。 :输入段集,描述某个时间间隔内输入模式,是(X,T)的子集。 Q:内部状态集,是系统内部结构建模的核心。,:状态转移函数,定义系统内部状态是如何变化 的。 它是映射

2、: 其含义:若系统在 时刻处于状态q,并施加 一个输入段 ,则 表示系统 处于 状态。 :输出函数,它是映射: 输 出函数给出了一个输出段集。 Y:输出段集,系统通过它作用于环境。,连续系统数学模型典型形式,常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状态空间描述 权函数(脉冲过渡函数),1.1.1常微分方程-输入/输出水平,(1) 其中n为系统的阶次, 为系统的 结构参数, 为输入函数的结构参 数,它们均为实常数 。,1.1.2 传递函数-输入/输出水平,若系统的初始条件为零,对(1)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后稍加整理: (2) (2)式称为系统的传递函数。,1.1.3 状态空间描述-状态结构水平,系统内部模型状态空间模

3、型。状态空 间描述的一般形式为: 状态方程 : (3) 输出方程 : (4),1.2 模型结构变换,连续系统仿真要将这个系统的模型在计算机上实现出来,首先要把系统的各种描述形式转换成内部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我们将其称为模型结构变换。,1.2.1 输入/输出水平模型到内部 模型的变换,假设一连续系统,它的数学模型如(5)式所示: (a0=1)(5) 今引进n个状态变量: , , ,,输入/输出水平模型到内部模型的变换(续),则有 将上述n个一阶微分方程写成矩阵形式可得 (6),输入/输出水平模型到内部模型的变换(续),(7) 外部模型变换到内部模型不唯一,所以仿 真模型也不唯一。一个系统有多种实

4、现,最 小实现的充要条件是(A、B、C)为完全能控 且完全能观测。,1.2.2 系统状态初始值变换,如果系统是非零初始条件,那么从外部模型变 换到内部模型还必须考虑如何将给定的初始条件转 变为相应的状态变量的初始值。 若系统是由如下一般形式的n阶微分方程来描 述: 系统初始条件为:,伴随方程法,一阶微分方程组的状态变量记为 , 如果它们满足如下关系: (8) (9) (10) (11) 该状态方程与原方程等价。,伴随方程法(续),证明: 将(8)两边分别进行微分n次,可得: (12) 其中p为微分算子符号。对(9)式两边分别进行n-j(j=1,2,n-1)次微分,可得: (13) 对(10)式

5、也引入微分算子: (14) 将(12)、(13)、(14)所包括的n+1个等式左 右两边分别相加,消去同类项,稍加整理后就得到原高阶微 分方程,表明了两者之间的等价关系。,伴随方程法(续),伴随方程法明显地表示了状态变量与原输入/输出变量 及其高阶导数之间的关系,因而易于进行初始值的转换。这 样得到状态方程及输出方程: (15) 其中,伴随方程法(续),设a0=1,初值转换方程: 伴随方程有多种形式,因而得到的状态方程也不 唯一。那么,实现这种初值转换的条件是什么呢?,伴随方程法(续),考虑转换后得到的系统状态空间模型为: 即假定u的n阶导数项的系数c0=0,已知系统的初始条件为: 则为了由上

6、述初始值求出状态变量的初始值,可列出以下方 程:,伴随方程法(续),于是可得下列矩阵方程 (16) 其中,伴随方程法(续),由(16)式可得: (17) 即若 存在,则可由(17)式求出 x(t) 的初始 值。 由控制理论可知,是(A、B、C)的能观判别 阵,若(A、B、C)是完全能观的,则非奇异。这 就是说,由高阶微分方程输入/输出变量初始值转变 为状态初始值的条件是:内部模型(A、B、C)是完 全能观的。,1.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由许多元件组合而成,这些元件的物理结构和作用原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抛开具体结构和物理特点,从传递函数的数学模型来看,可以划分成几种典型环节,常用的典

7、型环节有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延迟环节等。,1. 比例环节,环节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不失真也无时间滞后的环节称为比例环节,也称无惯性环节。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表达式为,c(t)=Kr(t),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式中K为常数,称为比例环节的放大系数或增益。,2. 惯性环节(非周期环节),惯性环节的动态方程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其传递函数为,式中 T 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K 惯性环节的增益或放大系数,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单位阶跃响应为,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惯性环节实例很多,如图所示的R-L网络,输入为电压u,输出为电感电流i,其传递函数,式中,3. 积分环节,输出

8、量正比于输入量的积分的环节称为积分环节,其动态特性方程,其传递函数,式中Ti为积分时间常数。,积分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它随时间直线增长,当输入突然消失,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故积分环节具有记忆功能,如图所示。,上图为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积分环节,输入ui(t),输出u0(t),其传递函数为,式中Ti = RC,4. 微分环节,理想微分环节的特征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其动态方程,其传递函数,式中 Td 称微分时间常数,它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理想微分环节实际上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常采用带有惯性的微分环节,其传递函数,其单位阶跃响应为,曲线如下图所示,实际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是按指数规律下

9、降,若K值很大而Td值很小时,实际微分环节就愈接近于理想微分环节。,5. 二阶振荡环节(二阶惯性环节),二阶振荡环节的动态方程为,其传递函数,式中 为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为阻尼比。,图中所示为RLC网络,输入为u0(t)、输出ui(t),其动态特性方程,其传递函数,式中,6. 延迟环节(时滞环节),延迟环节是输入信号加入后,输出信号要延迟一段时间后才重现输入信号,其动态方程为,其传递函数是一个超越函数,式中称延迟时间,需要指出,在实际生产中,有很多场合是存在迟延的,比如皮带或管道输送过程、管道反应和管道混合过程,多个设备串联以及测量装置系统等。迟延过大往往会使控制效果恶化,甚至使系统失去稳定

10、。,1.2.4 分解结构水平转换-面向结构图的模型变换,对于任何一个组合的典型环节都可以用状态方程 表示:,(20),面向结构图系统方程描述,面向结构图系统方程描述(续),U=WY+W0y0 (21) W称为系统的连接矩阵,它描述了系统内部各环节连接情况,每个元 素Wij 表示第 j 个环节的输出到第 i 个环节的输入之间的联接系数。 W0称为外部输入的连接矩阵,它描述了外部输入对系统的作用情 况。对单输入系统,W0是一个列矢量,Woj 表示外部输入信号 y0 作用在 第j个环节上的作用系数。在上图中,y0 只作用在第一个环节上,故W01 1。若为多输入系统则W0也是一个矩阵,它的列数等于输入

11、量的个数。,系统方程转换,将(21)式代入(20)式,则可得: (22) (23) 其中:Q=BDW,P=CWA ,V1=CW0 , V2=DW0 如果Q 阵的逆存在,那么对(23)式两边左乘Q1,则得: (24) 这是一个标准的一阶常微分方程组。,系统方程转换(续),说明: (1)矩阵方程的右端有两项与外加作用信号 有关,一 项是 ,另一项 。若外加作用函数是单位阶跃阵,此 时 ,为了便于计算,就要求V2是零向量。 如果外加作用信号是阶跃信号,那么必须限制外加作用信号 所用的那个环节Di=0。 (2)只有当Q 阵能求逆时,才能获得(14)式。当系统中 各环节不存在纯微分环节或纯比例环节时就能

12、保证Q阵可以求 逆。 (3)关于Q 的逆阵不存在时的结构变换,以下例说明:,结构变换例子,则 Q=BDW P=CW-A V1=CW0,因为Q 阵中出现1、3两列全零,所以Q -1不存在。其原因是1、3两个环节是比例和微分环节。对于上述系统,可以将其结构加以变换。,结构变换例子(续),系统结构变换的程序法: 设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Q 阵中有(NM)列元素为全零,这说明有(NM)个环 节的Y不出现在方程的左端。也就是说,系统中有(NM)个 代数方程。 系统结构变换程序法就是通过矩阵的初等变换,把系统 中(NM)个代数方程分离出来。具体做法,就是对Q、 P、 V各矩阵线性变换,使上述方程中的各矩阵变

13、为 , 从而Y变为 ,方程变为: (25),结构变换例子(续),其中: (26),结构变换例子(续),在变换的过程中,对Q、P、V作列变换,将使 Y原来的编号改变。所以程序中应将列变换的情况 记录下来,以便在最后求出 后,经过反变换而仍 能恢复Y。 完成变换后,系统可以分为M个微分方程与(N- M)个代数方程。而该M个微分组的 的逆存在。 因此: (27) 由此解得 ,然后再解(N-M)个代数 方程:,结构变换例子(续),(28) 由当 时, , 由此方程(28)可以写成:,1.3 微分方程的线性化,实际的物理系统往往有间隙、死区、饱和等各类非线性现象。严格地讲,几乎所有实际物理和化学系统都是

14、非线性的。目前,线性系统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但非线性系统的理论还远不完善。因此,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尽量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然后用线性理论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当非线性因素对系统影响较小时,一般可直接将系统当作线性系统处理。另外,如果系统的变量只发生微小的偏移,则可通过切线法进行线性化,以求得其增量方程式。,非线性函数的线性化,是指将非线性函数在工作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忽略掉高阶无穷小量及余项,得到近似的线性化方程,来替代原来的非线性函数。,假如元件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关系x2=f(x1)的曲线如图,元件的工作点为(x10,x20)。将非线性函数x2= f(x1)在工作点(x1

15、0,x20)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当(x1x10)为微小增量时,可略去二阶以上各项,写成,其中 为工作点(x10,x20)处的斜率,即此时以工作点处的切线代替曲线,得到变量在工作点的增量方程,经上述处理后,输出与输入之间就成为线性关系。,图2-8为一铁芯线圈,输出为ui(t),输入为i(t)。 线圈的微分方程为,当工作过程中线圈的电压和电流只在工作点(u0,i0)附近变化时,即有,线圈中的磁通 对 也有增量变化,假如在i0附近连续可微,将在i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因是微小增量,将高阶无穷小量略去,得近似式,这就是铁芯线圈的增量化方程,为简便起见,常略去增量符号而写成,1.4 方框图,在控制工程中,为了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常将各元件在系统中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用图形来表示,即方框图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