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1-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13306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1-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煤矿1-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煤矿1-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煤矿1-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煤矿1-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1-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地质学,关 英 斌,绪 论 第 一 章 地 球 第 二 章 矿物与岩石 第 三 章 地层 古生物 第 四 章 地质构造 第 五 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 六 章 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 第 七 章 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 第 八 章 煤矿环境地质 第 九 章 地质勘探 第 十 章 主要地质图件 第十一章 矿井储量管理 第十二章 地质编录 第十三章 地质报告与地质说明书 第十四章 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绪 论,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重点是地球的外表部分(地壳)。 Geology:ge地,logy学问,国外“地质”和“地质学”均为Geology。我国“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的科学,“地质”泛指地球或

2、地球某一部分的性质和特征。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矿物特征等。 地球科学包括一切与地球有关的科学总称 “Earth science” 地学地质科学内各学科总体的简称。地球科学的同义词。地质学的同义词。,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1、研究地壳的物质成分及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有: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有: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 4、研究矿产分布、调查、勘探理论的学科有:地质矿产调查勘探、煤田地质学、煤田地质勘探、

3、地球物理勘探、探矿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石油地质、非金属地质。 5、研究地球对人类影响及防范、改造其危害的科学有:环境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深部地质学。 6、研究地球的形成原因和促使其变化与发展的作用原理的学科有;动力地质学。,绪论,煤矿地质学是一门为矿井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煤田地质学、矿井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煤田勘探。 一、煤矿地质学的性质:1综合性;2实用性;3方法性。 本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 1、所须基础学科:采煤 概论;几何制图;矿山测量 2、后续课程的基础:采煤方法;井巷工程;通风安全 煤

4、矿地质学是采煤、矿建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基础课程,通过本课成程的学习,一方面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为同学们将来工作掌握必要的地质基础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第一章 地 球,第一节 地球概述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地质作用,一、地球和宇宙 (一)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是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九大行星及九大行星的34颗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彗星、流星群等天体组成。 1、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恒星,其体积比地球大130万倍。太阳本身是一团炽热的气体,时刻进行着热核反应,表面温度约6000度。太阳散发着巨大的能量,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约2

5、0亿分之一)照射到地球上,它是万物生长的能源。 2、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卫星。 3、彗星:太阳系中的特种星体。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核-气体冻结的冰块组成,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蒸发而成,彗尾-与彗发同时形成。 4、陨星:既流星,第一节 地球概述,(二)银河系 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星系,由较明亮的星体、较暗淡的星云、星团等物质组成。总质量是太阳系的1400亿吨。直径10万光年,银河系中有1400亿颗恒星,银河系也不是恒定的,它也在不断运动。 近年来,天文工作者已在银河系之外拍摄到许多个旋涡状星系,其中有许多星系的质量和体积比银河系还大。随着科学的进展,现已证明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

6、的。 (三)天体的运动和年龄 据天文学提供的数据,任何天体都有新生、演化和衰亡。太阳从出现 50亿年 到现在,属于壮年期,在过50亿年 “红巨星”属中年期,再经过10亿年,它将变成“白矮星”,属于末期,再过10亿年“黑矮星”、死亡。,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大21km,地球的赤道半径是一个 椭圆形,其最长半径比最短半径大213米;北极凸18.9米; 南极凹25.8米的梨形。 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 赤道半径:6378.140km 极半径:6356.779km 地球表面积:5亿1千万km2 地球体积:1.08*1012km3 扁率:1/298.25 (长短半径之差与长

7、半径之比),陆地面积1.495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 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陆地多集中在北半球,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7.5%,而南半球仅为32.5%。地球上最高处-珠穆朗玛峰(8848.13m),最低处-马利亚纳海沟11033m),最大高差为20km。,三、地表面特征,(一)陆地地形 1、山地:是指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的低山、1000m以上的中山和3500m以上的高山的总称。 2、丘陵:地表起伏数十米(最大不超过200米)的低缓地形。 3、平原:地势宽广平坦或略具有起伏的地带。 4、高原

8、:海拔高程大于600米的宽广地区,如青藏高原。 5、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如柴达木盆地。 6、洼地:陆地上某些高程低于海平面的低洼地区。,(二)海底地形 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它包括: 1)大陆架:围绕大陆的浅水平原。坡角小于0.1,海水深度一般小于200m。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倾斜部分,坡角4.3。 3)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坦地区。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 3、洋中脊:大洋中的线状海底隆起。其规模超过陆地上最大的山 系。洋中脊均由火山岩组成,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其发生地震时引起海啸。,四、地球的起源,地球

9、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发 生了激烈的争论。历史上盛行的是18世纪后期的康德拉普拉斯 云假说:太阳、行星在未形成以前是一团分散的气体,通过引力 作用逐渐凝聚形成的。这一假说统治了一百多年。 1944年前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密特提出了“俘获说”:六、七十 亿年前,太阳在银河系旋转运动中穿过浓厚的星际物质,由于太 阳本身的引力作用,吸引了一大批星际物质,这些星际物质经过 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了行星。 关于地球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上的“老大难”,由于科学发 展水平的限制,人类虽已作了多次尝试,但至今仍是假说阶段。 根据最近若干年内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获得的科研成果,现 在人们倾向于

10、一种新的星云假说:地球的起源与太阳系的形成是 一个统一的过程,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由星云中温度并不高的气 体、尘埃及类似各种陨石的固体物质逐渐聚集而成的。,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外圈层 根据组成外圈层物质的性质状态不同,可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一)大气圈:包围地球的大气所组成的一个圈层叫大气圈。 它是地球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其上界可达1800km或更高的高空。地球表面大气稠密,向外逐渐稀薄,过渡为宇宙气体。 (二)水圈:地球的水圈是在原始大气圈的成分中有了大量的水蒸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集在海洋,另一部分分布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孔隙和土

11、壤中。大气下层和生物体内也有水分。这些水分包围着地球形成连续的封闭圈。 水圈的总质量为166.4亿吨,海洋水体积为陆地水体积的34倍。 海洋水体中已测出近60种元素,其主要元素成分是:O、H、Cl、 Na、Mg、S六中元素。海洋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三)生物圈:即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在大气圈 10km的高空,地壳3km深处和深海底部,都发现有生物存在。大 量生物则集中在地表和水圈上层,包围地球形成一个封闭圈。 二、地球内圈层 (一)地壳: 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是:大陆所在的地方较厚,海洋所在的地方较薄,地壳平均厚度33km。 1、上层为花岗岩层 2、下层为玄武岩层 (二)地幔: 1

12、、上地幔:33km984km,平均厚951km。成分以超基性橄榄岩类为主。因此这一层又叫橄榄岩层。 2、下地幔:984km2898km,平均厚1914km。成分: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因此,这一层又叫金属矿层圈。,(三)地核: 是指古登堡分界面到地心。主要成分是高磁性的铁、镍物质, 故又称铁镍核。关于地核成分目前还有争议。 地核温度达3000,压力300万个大气压,物质密度较大。 大气圈 外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地球 地 壳 内圈层 地 幔 地 核,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密度: 地球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压力: 主要指静压力,既由上覆岩石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三、重力: 地心对地面物质引力

13、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正常重力值 - 把地球看作均质体,从理论上计算出地表各处的重力值。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理论上的)之差。 正异常-实测值大于理论值,表明地下存在密度较大的物质。 负异常-实测值小于理论值,表明地下存在密度较小的物质。 四、温度 1)地壳浅部温度变化 (1)变温层:自地表向下约30米,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2)恒温带:此带深度大约在地下30米处。既变温层的下界。 (3)增温带:在恒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表示增温规律的方法两种: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地温级(地热增温级):温度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以米表示。

14、 2)地热利用 地热增温率较大的地区地热异常区。,三、海底地形 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它包括: 1)大陆架:围绕大陆的浅水平原。坡角小于0.1,海水深度一般小于200m。 大陆架是海洋生物繁殖最多的地方,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总储 量1000亿吨以上。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倾斜部分,坡角4.3。 3)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坦地区。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 3、洋中脊:大洋中的线状海底隆起。其规模超过陆地上最大的山 系。洋中脊均由火山岩组成,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其发生地震时引起海啸。,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

15、的温度。 地温级(地热增温级):温度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以米表示。 2)地热利用 地热增温率较大的地区地热异常区。 五、磁性 地球是一个球形磁铁,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地磁场。地磁子午线(磁针所指南 北方向的延长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磁偏角(),磁针 偏东为正,偏西为负,因此,使用罗盘时必须加以校正。磁倾角磁针的空间 位置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两极为90,指北针向下倾为正(北 半球),向上倾为负(南半球)。磁场强度地磁场中,使磁针偏转和倾斜的 磁力大小的绝对值。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合称地磁三要素,它们共同 表示一点的地磁状况。若某地区实测值与理论值不同时,称为地磁异常,利

16、用 该异常可查明地下地质情况,如:高磁性岩石、地质构造,这种方法叫磁法勘 探。,地质作用:使地壳物质发生运动和变化的各种自然作用。 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息地破坏着地壳中已有的 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 断地形成新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各种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在破坏中 进行新的建设,在建设中又同时遭到破坏。 根据地质作用所进行的场所及能量来源的不同,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第四节 地质作用,一、 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球内部,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 内力地质作用按其活动方式,可划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1、运动的证据 (1)我国舟山群岛、台湾岛和海南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