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12596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和思考(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 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学校 章林华,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重要途径有:第一,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疑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解答问题。第二,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三,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学习的课题,以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 本次讲座重点谈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问题”创新设计。,当前,某些典型课堂模式的流程及羁绊,“问题教学”的课堂模式: 自读课文,生成问题(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提出问题,分析价值(各组板书,师生研讨)

2、围绕问题,深入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解答问题,整合提炼(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拓展延伸,情感体验(阅读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现场的课堂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动态场) 问题教学的功能: 突出学生主体 呈现教学开放 提高学习效度 促成教学对话,“问题教学” 课堂模式 讨论与思考一: 现在很多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发言很热烈,有时甚至还出现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在一些公开课上,这样的课往往能得到“发挥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一类的赞誉。但仔细研究这些课,发现这里所谓的“发挥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很表面化的,基本上停留在“让学生说话”这样的层次上。我把这种停留在“让学生说话”层次上的

3、所谓“主体性”称之为“表象化主体”。,“表象化主体”。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生发言“有口无心”;只要掌握某种机械表达的套路,就能口若悬河地说出很“炫”的辞藻来,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接近文本,更不谈全身心地体验文本;(2)分组讨论的“有名无实”;讨论时只要有学生一片嗡嗡的说话声,显出热烈的气氛来,哪管他说的是课堂上的问题还是昨晚的电视节目;(3)缺少教学设计的“放任自流”;教学设计的缺席使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旁逸,学生看似在活动,却不是在进行语文学习,没有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课堂学生主体的表象化呢?实际上,“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任何

4、教学都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是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得以凸现的。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理解“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概念的关键。然而,现在人们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时却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脱离师生关系,片面地谈“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对教师的地位而言的。没有教师地位的明确定位,也就不会有学生地位的明确定位;教学中教师的“错位”,必将导致学生的“错位”。,“问题教学” 课堂模式 讨论与思考二:,1、学生的问题中,有大小之别,有肤浅与深刻之别,有主要与次要之别,甚至有真假之别,问题教学的课堂实施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要筛选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组织教学

5、。那么,如何筛选?以什么为标准?,2、问题教学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课前课后是否有大量的时间阅读和研究文本并作相关的资料收集和专题研究,没有这个做保证,单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文本,那么学生的问题从何而来?课堂的讨论又以什么为依据?有哪些工作必须先行处理好?,3、问题教学的目的到底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还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批判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走出课堂?,4、面对问题教学,教师要做哪些准备?教师离开教参教案对文本能独立解读吗?解读中能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很多问题吗?对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解答

6、有随机应变的处理能力吗?,5、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问题,课堂越是民主,这种非预设性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怎样更好地处理非预设性问题呢?,既要倡导教学动态生成,又要注重教师的科学预设 教学预设的作用: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优化 教学活动有序 教学预设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任务 规划教学步骤 设计主干问题 预测学生疑难 建构优质答案,由此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的调整,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好相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要有所作为!,新课程“新八股”( 8

7、环节)教学模式: 现象透视: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故事、小品、歌曲、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导入。第二步,整体感知。学生初读(快速阅读、浏览)全文,第三步,引出问题,学生带着老师预设好的问题思考,或者是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等等。第四步,合作探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假设的问题,学生看书或查找相关资料,或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第五步,小组汇报。各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看书或寻找资料、探讨过程中的看法或思考,各小组推出代表汇报。第六步,得出结论。教师找学生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先由学生总结,后由教师补充、总结。第七步,迁移提高。这一步根据得出的结论,教师分发一段课外材料或投影出示相关材料

8、,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已学知识,加强巩固。第八步,教师总结。教师对这一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黄象春),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这些活动占据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空,阅读教材被肢解得“千疮百孔”,阅读教学自然显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些训练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这样的能力训练也只能是“散兵游勇”式的训练,其能力当然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

9、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二、下面我们通过故乡的教学来认识“主问题”。 (一)初读探讨,整体感知 茅盾在评析故乡一文的主题时,曾说:“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是一气的(声气相通),后来却隔离了(主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不相通 )。 思考: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在课文中对“我”和闰土(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心理

10、描写等做些圈点勾画,在文中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二)质疑辩论,深入理解 思考: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结合课文的内容,发表你对此的见解,自圆其说即可。 (三)推究延伸,深化主题 思考: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什么愿望? 这是作者对于“现在”的失望,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失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很盼望这“新生活”的理想,也因为“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把握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故乡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圈划有关“我”和闰土(杨

11、二嫂)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推究“隔离”形成的原因,把握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这堂课以对茅盾的评点作为处理教材的切口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发轫点,用三个主干性问题“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 “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 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什么愿望?”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更难得是这三个问题逐层推进,呈现了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且三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力。“通过自己独特体验,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

12、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三、以“主问题”为载体的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集约。它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的学习活动。它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显现重要作用。,(2)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3)自由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条分缕析“讲深讲透”

13、为已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学习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三、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多种角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探究出来。这种提纲挈

14、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2、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再如教学冰心谈生命这篇散文时,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作者在描述“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这一观点前,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试说说这二个比喻是从哪些角度来

15、阐明观点的?这二个比喻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等等。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3、可以从文章的语言方面入手。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的含义。,4

16、、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方面入手。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胡适先生对最后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赞叹不已,称“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主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结合课文开展一些分析研究,也可以用其他作品或艺术形式的例子加以印证。这种“借脑”式的“主问题” 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5、可以从文章的联结点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教学香菱学诗时,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中作者抓住“笑”来描写香菱(十三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