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12067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优秀(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

2、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qing:古代的一个民族。,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皇恩不及边塞?,我们如何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呢?,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

3、歇,王孙自可留。,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 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如:诗歌山行,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

4、”“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得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诗人的悠闲,你有过“山行”(山中行走)的经验吗?你觉得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路远、气寒、山险、时晚, 诗人行色匆匆,绝非漫步山间,悠闲看景。,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现在人们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

5、,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把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中,还可以生发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在欣赏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

6、、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小结:,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

7、、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思考: 陶渊明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白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商隐? 李清照?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

8、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

9、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初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欣赏边塞诗:,盛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中晚唐: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注:碛(q)里:沙漠) 宋代: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

10、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注: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楼船:战舰 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塞上长城:作者自比。 堪:可以。 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豪迈,勇敢,悲壮, 惋伤,愤懑,哀痛,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尽管仍然

11、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原因?,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小结:,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作业:请大家运用

1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