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10121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下),一、创新和技术能力,从一个悖论讲起,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企业面临一个悖论: 一方面必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必须在达到技术前沿之前就发展出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企业克服了这个悖论,原因是通过创新进行学习(learning by innovating)。,什么是创新?,理解创新概念可以从区分发明和创新开始。一般来说,发明是第一次产生有关某种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想法,而创新则是第一次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 创新可以被定义为把新技术成功地结合到产品和工艺上。在市场经济中,创新一般必然与商业化相联系。 国际主流理论的共识:能够做出自己以前不会做的就是创新。,什么是技术?,

2、最简单的定义:技术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法; 物化在人工制品上的技术(不仅包括产品、设备,而且包括图纸、操作手册、专利说明书等信息载体)与能够把这些产品和设备设计、制造出来的技术能力是两回事。,产品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技术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采取产品形式: 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是以机械能代替人力和畜力蒸汽机、煤、铁;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内燃机、电力、化工等所谓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汽车、飞机、从发电到照明的电力系统、合成染料、药品等产品; 信息革命,则以计算机、路由器、半导体芯片、软件、电信设备(从数字程控交换机、基站到终端)等产品。,产品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通过基础研究开发出来的技

3、术如果不成为产品,则一个国家的学科研究和技术开发就无法持续; 企业如果不进行产品开发,则丧失技术创新的动力。 只有具有市场经验和掌握大量特定细节知识的企业才能做出符合商业潜力的判断,并以其拥有的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等等互补能力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 企业的战略、对技术学习的决心(抱负水平)、管理能力甚至组织文化都对技术进步产生作用。,为什么线性思维是错的?,“工程或技术是造出过去不存在的东西,而科学则是发现长久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东西。”,持续改进是创新的主要内容,技术进步的历史证明,从一个科学突破到最终产生新产品和新工艺之间存在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是改进。 1903年赖特兄弟

4、搞上天的飞机实际上只是一个“会飞的自行车”,直到1936年DC-3的出现,飞机才成为可靠的商业航空工具;而今天的宽体喷气客机与DC-3 之间的性能差距又是巨大的。 1947年半导体晶体管刚刚被贝尔实验室发明出来时,纽约时报仅仅在内页登了一条小消息,称它也许可以用来为聋哑人发展更好的助听器,然而半导体技术在后来50年间的巨大发展使其成为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的技术基础。,技术能力,虽然技术可以包括有形的设备和装置,但其更重要的要素是包括诀窍、方法、程序以及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在内的一组特定的知识(包括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和理解这些做法可行的理论知识)。 表面上看,技术知识体现在产品和设备之中,也

5、存在于教科书、论文、专利说明书、图纸、操作手册等等信息载体上。但事实上,大量的技术知识是缄默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区分技术和技术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产品和设备等人工制品体现了技术,但比这种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些产品和设备设计、制造出来的技术能力。,技术和技术能力,技术能力能够有效使用技术知识的能力是工作组织(如企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集合。由于构成技术知识的很大部分是“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所以技术能力只有在技术研发的经验中才能形成; 又由于现代技术的复杂性使有关产品和工艺的技术知识范围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技术能力是组织性的

6、。因此,技术能力只能是组织内生的,永远不可能从市场上买到,也不可能在组织之间轻易地转移。,技术不是免费的午餐,技术进步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演进过程; 技术知识具有强烈的缄默性,只能由工作组织经验性地获得; 创新和学习是技术研发的两个方面; 正是由于缄默性和累积性,所以知识、技能、经验和诀窍在组织之间的转移是困难的,技术转移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技术来源,而更取决于技术接受方对于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努力。,多技术企业,基于对全球最大的440家工业企业的经验研究,Patel和Pavitt(1997)发现,这些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技术能力涉及广泛的技术领域。他们考察的样本企业处于五个宽泛定义的工

7、业领域中,包括化工、非电力机械、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其他”工业 在34个技术领域,有44%的样本企业活跃于20个以上的技术领域,有52%的企业活跃于1020个技术领域中,而只有4的企业活跃于10个或更少的技术领域。因此,大型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多技术的企业。,产品的非连续性变化和技术能力的连续性,当企业的产品范围在竞争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集中的同时,它们的技术知识广度却在增加(即企业涉及技术领域的数量大大超过其产品领域的数量,并且在继续增加)。 即使在企业因为产品复杂性增加而不得不外包生产的条件下,企业也仍然需要发展背景能力,以保证能够的集成能力。因此,有关产品的劳动分工和知识的分工实际

8、上是在遵循着不同的演进动力。 对于理解企业的竞争格局的重要意义:虽然产品会发生非连续性的变化,但技术的发展很少是非连续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主导地位能够长期保持,而没有像一些理论所预言的那样因为产品的激进变化而受到动摇原因就在于它们可以依靠长期积累起来的技术能力和R&D活动(连续性的知识增长)来应对非连续性的产品变化。,“比较优势论”和“技术借用论”的基本逻辑错误,把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同能够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能力混为一谈。把技术看成是可以物质形式独立存在的“人工制品”(产品)或可以通过媒体充分传播的知识。 但能够以某种形式传播的知识不同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由于技

9、术知识的性质,所以技术能力只有通过经验性学习才能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二、产品开发平台,技术变化怎样发生?,虽然现代工业的技术变化(或进步)离不开产品、技术知识和组织三个要素,但每一个要素都只是技术变化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都不足以解释技术如何变化: 如果仅仅从产品角度看待技术变化,就会忽略产品本身是人类和组织的实践和程序的产物; 如果仅仅从知识的角度看待技术变化,就会忽略思想也只有依靠人类行动者才能表达并具有活力; 如果仅仅从组织的角度看待技术变化,就会忽略技术是可以在组织之间转移的,而企业、工业和国家这样的分析单位对于理解技术进步的机制仍然过于空泛。,产

10、品开发平台的定义(路风),技术变化必须从产品活动的耦合(the product-activity couple)产品与使用或生产这些产品的直接人类活动互相支持的组合来理解(Fleck 2000)。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理解产品、知识和组织对于技术变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定义:产品开发平台是以产品序列作为工作对象,以不断开发产品作为目标和方向,并以产品开发过程作为协调机制的知识和技术活动系统。,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产品序列; 研发团队; 技术支持系统: 有形支持系统; 无形支持系统; 外部支持系统。 这些要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理解不可分割性的关键specificity,研发团队往往是组织特定

11、(organization-specific)的,反映了研发组织独特的历史轨迹。 有形的支持系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成为组织特定的。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开发出特定的产品为目标,研发团队所设计和使用的研发工具(如设计程序、软件)和试验手段(台架、仪器)必须满足并反映出他们的特定目标、特定方法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特定理解,即使是从市场上购买的通用设备、仪器,也会因为插入一个由许多专用设备所组成的特定技术支持系统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也会具有这种特定性。,由于产品开发需要依靠大量的经验知识,而许多经验知识的产生又特定于技术研发系统的活动,所以随着产品开发活动的持续,一个产品开发平台包括产品序列、开发团队和

12、支持系统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最终会成为高度组织特定的。 由于任何组织都会更加依赖成功的经验,所以一个产品开发平台的绩效越成功,这个平台的组织特定性就越强。各个要素只有是互相高度特定的(即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产品开发平台才可能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一个要素只有在特定于整个活动系统的条件下才能够对平台做出贡献。因此,产品开发平台的特定性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从动态观点看,这种特定性只有随着产品开发的经验积累才能逐渐形成。,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传导机制; 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保持技术知识连续性成长的机制; 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研发活动的协调机制; 产品开发平

13、台的不断递进是系统集成能力的形成机制。,产品开发平台I,产品开发平台II,产品开发平台III,系统集成能力(知识的深度),系统集成能力(知识的广度),技术能力怎样成长产品开发平台的递进,运10雄姿,时间,波音,空客,运10,1970,1995,1975,1985,2000,2005,1980,1990,运10平台持续改进的潜在趋势,技术能力水平,图1:运十、波音和空客三个平台的技术能力发展趋势,B787,B777,B767,B757,B747,B737,B707,A380,A340,A330,A320,A310,A300,吸收能力,中国在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上是一个后进国家,所以存在着必须学习

14、外国技术的长期需要; 荒谬观点:以自主创新会阻碍或排斥对外国技术知识的学习为由来反对自主创新。 经典研究: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部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但这种吸收能力是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努力的函数(即结果),所以技术学习和技术研发本来就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三段论”的错误,“三段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 “三段式”错误: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自主开发的努力,技术引进永远不会带来自主开发的能力。由于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成长是自主开发实践的结果,而不是“引进技术”的结果,所以“引进技术”只有在服务于自主开发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自主开发能力的发展。 如果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

15、理由,放弃自主的产品开发平台,就会中断技术学习过程,就会丧失能力。,破解“上汽谜团”,“中国汽轮机摇篮”:上海汽轮机厂1953年成立,1956年援建哈汽,1970s援建东汽,是老牌地方国企,与另两家老牌国企(哈汽、东汽)在中国市场上三足鼎立。 2007年8月,上汽百万千瓦级空冷机组910长叶片令业界专家惊叹。 80年代初与西屋合资,1998年西门子并购西屋全球发电资产,外方合资者变更为西门子,但仍由中方控股。上汽合资厂已经成为西门子海外盈利规模最大的合资工厂,西门子每年从上汽获得纯利2亿。 有人持一种观点,上汽的技术和市场成功得益于持续二十多年的技术引进,它是自主创新理论的反例。 实际上,上汽

16、的成功得益于在自主开发平台之上持续三四十年的能力积累,否则无论引进谁的技术都无济于事。,上图:汽轮机带叶片的转子 下图:火电汽轮机组示意图,上汽的自主开发平台是如何形成的,上汽自主开发平台指的是:支撑30万到百万千瓦火力汽轮机组全套产品的设计、试验、制造等的技术能力与手段。 建国伊始,归国留德工程师初建研发队伍。然后,在仿制苏联产品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进形成最初的开发平台。 难得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美国认为发电设备工业是夕阳工业,西屋公司被待价而沽。上汽与西屋合资引进的技术不仅包括设计图纸、关键部件技术,甚至包括设计软件源代码、主线产品的“技术档案”(其中竟然包括1995年某产品的问题反馈记录)。 能够消化这些技术资料的关键在于上汽不断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尽管要交给外方“提成费”。,引进技术是“双刃剑”,关键在自主能力,90年代,与西门子合资后的第二轮引进仅限于产品层面(包括样机、制造图纸和软件客户端),但是西门子绝对不提供设计软件的源代码、“技术档案”和关键部件技术。 上汽的底线是坚守并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