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创造宣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08900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创造宣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创造宣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创造宣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创造宣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创造宣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创造宣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创造宣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创造宣言陶行知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学习并掌握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法。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阅读理解,理清文章条理。教学

2、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

3、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环境太平

4、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将五种错误观点连成一段,让学生更清楚作者的思路:这里的五种观点,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说的不正是我吗?可见陶行知对人们很了解,他的这些错误观点选得很有代表性。这种想法不该存在,因为越是这样想我们就越不能创造。所以作者进行了驳斥。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

5、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请问三个分句中哪句是中心 (即“人人是创造之人”)。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四、小结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五、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1、(14段)教育者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2、(6

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3、(12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或:进一步阐明点滴按劳动也可创造奇迹的观点。4、(16)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从下面阐述人人能劳动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六、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教学过程: 一、阅读理解: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

7、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意即: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

8、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大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人是创造活动的主宰,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具有说服力。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5、学到这里,我想问,现在谁还愿意说自己是不会创造之人?(学生:)如果承认自己不是创造之人,那我们就像陶行知那样称他是造粪机器。我

9、们还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个口号:不当造粪机器。6、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创造”的理解:(1)举例伟大的创造者之平凡的例子:师:也许同学们会说书中举的都是名人的例子,名人毕竟不如凡人多,但以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爱迪生孵蛋、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看,伟大的科学家都起步于平凡的生活。(2)举创造性的生活事例:文彦博(10061097)树洞取球、司马光砸缸:是他们的创造性的想法,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脑筋先于人而死(人活着,活得四肢发达而脑筋先死)。乌鸦喝水:连动物都懂得创造性地生活,人岂能落后于乌鸦?(3)老师对“创造”的理解:创造就是反传统。(愚公移山为

10、例,愚公被认为是智者。而现代人会选择搬迁或打山洞修修路。)创造不在于成就大小,而在于有无贡献。(“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有人为了避免用一杯茶消磨工作时间,发明了尖底纸杯,这种纸杯不单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也节省了存放空间和携带空间,也解决了一次性杯子的环保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举飞机上纸杯的例子,温州出发的飞机候机厅用的是尖底的纸杯,北京回来候机厅里用的扁平的小袋子纸杯。)做自己前所未做之事,做别人前所未作之事。做自己前所未做之事,你将创造一个丰富的人生;做别人前所未作之事,你将创造一个辉煌的人生。(喜洋洋与灰太狼借了动画片的影响,创造了巨大的产业链。2009年初

11、两个月就创造了8000多万的全国票房,在成功的获得足够的人气与收视率的同时,通过经营动漫周边、相关形象授权等拉动了一整条产业链。书包、笔记本、服饰、鞋子、发夹、手套)不屑于创造的人将为人所不屑。天天幻想自己将来能干大事,现在却毫无铺垫,最美的幻想也只是肥皂泡。创造就是不断地做,直到做到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7、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8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

12、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二、感悟自信(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三、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

13、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对于创造,我们不祈求惊天动地,不渴望影响深远,我们只需要每天改变一点点,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祝愿同学们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第3课时教学内容:品读课文,体会特色,品味语言,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1、这篇精彩的驳论文,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作者将造物主、美术家、教育者进行对比而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地否

14、定了无自信的崇拜,肯定了报告性的重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法。2、在论证5种不能创造的借口时,其论证思路是如何的? 先提出要否定的观点,再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驳论,使论证更深刻,更具有说服力。理解作者的驳论方法: 作者通过事例论证和理论论证驳斥了五种错误观点。3、作者列举的五种不能创造的的借口是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是从主观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其共同点是:缺乏自信。 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许多人常常不敢正视创造或者以各种理由拒绝创造,以致与许多次创造的机会擦肩而过,苦参民了创造面前的懦夫。4、比喻论证: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5、引用论证: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 ,而创造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二、品味语言,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1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