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08045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比较8226探究《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4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2.反复朗读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3.自读中初步感知诗词八首及课后拓展诗歌(53页)的异同。【相关课程标准】 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由此可见,古诗文阅读教学需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

2、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2.结合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反复诵读,品析诗歌语言的精妙。4.学会从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5.巧妙背诵并准确默写诗词。【评价任务】1.通过自主借助注释疏通诗意,质疑问难,小组互助教师点拨来检测诗歌内容的理解情况。2.通过是否善于查阅资料联系背景,来检测对诗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情况。3.通过小组讨论赏析重要词句,来检测对诗歌语言的妙处品味。4.通过朗读讨论比较几首诗歌内容、情感和写法

3、的异同,来检测同中求异的能力。5.通过小组互背互默,教师了解学情再分层落实,来检测学生的背默情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一、情境导入 时值三月,虽然春寒料峭,但春的气息已经弥漫大地,大家感受到了吗?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江南的春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和煦,细雨连绵,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春还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前。在林斤澜先生笔下,北国的春风有着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别样美,能够扫尽残冬,唤醒万物。 这节课我们通过诗歌的学习,品味一下诗人眼中心中的春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二、解读江南春绝句 (

4、一)知诗人 (课上检查预习)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多有进步政治主张和感伤时世之作。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 他的七绝凝炼、自然,很多名篇如山行泊秦淮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

5、“小李杜”。设计意图: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从而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二)解诗题 教师点拨:题目往往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看题目,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或情感。自学时要善于围绕题目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阅读诗歌内容。要准确理解诗歌主题,还要从诗人的生平经历中发现与理解此诗有关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要善于发现分析课本注释中隐含的背景。1介绍相关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诗人,曾有很多的进步政治主张和感时伤世之作。唐末年战乱频繁,统治者萎靡行乐。学生活动:借阅相关图书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课前小组交流

6、,筛选后课上介绍。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既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及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做好准备,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2诗题质疑,感知全诗。 江南的春天是怎样的?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一对一小组互相补充围绕题目提问。带着问题朗读。 设计意图:有疑而问,引发学习下文的兴趣。(三)明诗意 1反复朗读,读通诗歌。指导朗读:一般平声字读轻而长,仄声字读短而重。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按意义划分七言诗“二、二、三”式或“二、二、一、二”式或“二、二、一、二”式;读出理解,以声传情。学生

7、活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指名读时,其他学生听读并指正读错的字音或停顿有误的句子。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以读促悟。 2结合注释,感知诗意。 诗人描写的江南春景图,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先独立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标记疑难词句。再小组交流疑难,最后教师点拨疑难词句。围绕题目产生的问题,勾画出景物,整体感知景物特点。点拨明确: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酒旗风:酒幌子随风招展。烟雨:蒙蒙细雨,若烟若雾。 小结:前两句绘出明媚的江南风光,后两句绘出细雨迷蒙的楼台景色。设计意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自助、互动”训

8、练,让全班同学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 (四)悟诗情 1.吟读想象。 根据诗人的描绘你能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吗?并用语言描绘前两句。学生活动:发挥想象,具体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尽量不做简单的翻译,而要传达出诗歌丰富的意境。自由试译全诗,然后小组代表译文,最后再齐读结束。点拨示例: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参考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相映,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镇,都有酒旗迎风飘动。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的

9、能力。2.探究诗歌。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千里”应改为“十里”才听得见“莺啼”,看得见“绿映红”,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由代表展示看法。点拨明确:“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的春色,而不是实指某一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五官现实所感,可以将眼前实景和想象之景糅合在一起。诗歌创作,通常运用联想、想象、夸张手法。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强调“南朝”有特别的意思吗?学生活动:结合注释中隐含的背景“崇信佛教”来理解。点拨明确:作者在欣赏江南春景的同时,联想到那么多的寺庙是南朝统治者劳民伤财所建,如今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

10、风景的组成部分了,浮起一点历史感慨。而晚唐的统治者此时在国家命运飘摇之际又何尝不在醉生梦死?不免怀古讽今。景中寓情。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联系背景解读诗歌的方法,以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3、领悟诗情。总结一下,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春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活动:概括诗歌表达的中心思想感情。“内容+感情”。毛遂自荐展示结论。讨论明确:这首诗高度概括,勾勒了江南的风物,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和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了对江南春景的赞美和神往。暗含怀古讽今的意味。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准确理解诗歌主题。(五)背诗文学生活动:当堂背诵并准确默写。设计意图:巩固所学。 三、合作探究游园不值 (

11、一)知诗人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有的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二) 解诗题 “不值”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游园不值”? (三)明诗意 1反复朗读,读通诗歌。 学生活动:自由读-齐读。点拨明确: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结合注释,感知诗意。学生活动:先独立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标记疑难词句。再教师点拨疑难词句。点拨明确:怜:爱惜。在此不是“可怜”的意思。

12、(四)悟诗情 1.过渡:诗人为什么“游园不值”?诗中说原因了吗?讨论明确:“应”字说明是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有意不让进园子,是猜测的。“应”,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设计意图:解读诗歌题目或阐发质疑题目入手,带动了整首诗歌的学习。借助诗句本身发问,力求抓住文本,找到解读诗歌的突破口。2.你能从诗句中读出诗人“游园不值”的心情是怎样的?讨论明确:当“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扫兴。当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欣喜。3.“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诗人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而喜悦吗?讨论明确:从“小扣柴扉久不开”推断“满园春色”是诗人的想象。“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实际看到的。4、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

13、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请描述一下。示例1: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装扮的充满生机。示例2:阳春三月,沐浴着春光,和煦的春风徐徐吹过脸颊,婀娜多姿的柳条舒展着身姿,与姹紫嫣红的百花翩翩起舞。教师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写法。理解想象的作用,想象的诗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5.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肯定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若是被诗人贺知章看到呢?杜甫看到呢?还有谁写春的诗句可以对应?讨论明确: 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

14、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设计意图:拓展写春的其他诗,丰富文化积累。6、叶绍翁的这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脱胎于谁的呢?可是只有他的诗才被广为传颂,为什么呢?学生活动:看课后练习三。讨论明确:写出了一种哲理,给人们以启发:一切新生的美好的向上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如满园春色一样,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深入理解主旨。(五) 背诗文学生活动:当堂背诵并准确默写。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板书设计: 明媚的江南风光江南春绝句 赞美、神往 迷离的雨中楼台 暗含怀古讽今 怜苍苔 久不开 扫兴 美好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游园不值 满园春色(想象) 喜悦 是关不住、封锁不住的 一枝红杏(看见) 第二课时玉楼春春夜喜雨 一、合作探究玉楼春 合作说明:两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助、互动”中完成“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学习步骤。前三个步骤由代表直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只扼要点拨。第四个步骤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情况,边提问边要求学生或个人展示或小组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