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3_7_2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06530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下册 3_7_2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3_7_2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3_7_2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下册 3_7_2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 3_7_2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自主导学(一)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重点)2. 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关注环境问题。(重点)3. 设计并完成水体污染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难点)(二) 导学内容A、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了人类对各种_、_活动,从而对生物圈产生了多方面的_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1.人类活动引起的_、_、_、_污染等,都会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人类对资源

2、的_和_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_。一、 合作探究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源源不断地排放,使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空气的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某同学学习了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后,他想通过实验看看教室和操场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什么差别。现有矿泉水瓶若干个,清水和澄清的石灰水,请你帮他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二、 精讲提升【例1】人口增长,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的垃圾增多B.工业废弃物增多C.人类所需的资源都来源于环境D.人为活动范围扩大,动植物活动范围变小【例2】

3、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是()。A.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B.农业生产的进步C.人口的过度增长 D.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三、 分层提升(第16小题为必做题,第7、8小题为选做题)1.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是()。A.在丘陵地区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B.任意砍伐森林中已经成材的树木C.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D.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种夹竹桃、臭椿等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2.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是()。A.人口的急剧增长 B.环境的污染C.自然资源的破坏 D.大力营造防护林3.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A.“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 B.卫生和城市建设

4、的布局不合理C.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 D.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4.目前,世界上干扰生态平衡最严重的是()。A.鼠害 B.台风C.人类违反生态规律的活动 D.地震等自然灾害5. 2007年4月,沙尘暴再次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土地荒漠化造成的。以下措施对防治土地荒漠化不利的是()。A.重视植树造林 B.实施退耕还草C.发展生态农业 D.增加放牧数量6.某地区的水被污染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中,需要改进的是()。A.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工厂,对不达标排放的限期整改B.动员农民使用经无害

5、处理的农家肥,少用化肥C.只给工厂的厂长举办了环保知识培训班D.对工厂排出的污水进行无害处理,达标排放7.下面提出的问题,你认为是当前的什么问题?你能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吗?(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资源、环境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但是它们的种类正在一天天减少。(3)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了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最重要的气体,大约起66%的作用。(4)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存,有毒物质还会通过吃与被吃这种关系危害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8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种举措可以减少_污染。请你再列举出两件随手可做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环保措施: ; 。经过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员的共同努力,科技入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小麦 产量的大幅提升,农民种粮收益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许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