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

上传人:bub****888 文档编号:61599328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我家有三只旧水壶,到今年,最旧的已经放了70年,其次的有46年,最小的也有5年了。这可是值得我们全家人骄傲的东西,虽然年岁越来越久,水壶越来越旧,但所承载的,却越来越多。爷爷的水壶1949年1月,28岁的爷爷响应“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光荣地入了伍,参加了当地的民众武装。到部队的第一天,他的班长就给他发了一只水壶,并要求爷爷对着水壶宣誓:“我是人民的子弟兵,要热爱革命,珍惜革命物资,为人民大解放永恒奋斗”。由于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大好,解放军所向披靡,爷爷和他所在的队伍没参加上战役、没赶上打仗,刚当兵8个多月就解放了。因为爷爷超龄,不得不“光荣”退伍。爷爷就带着一块八的退

2、伍费和他的水壶回了家。据说爷爷以前是民国的秀才,喝过很多墨水,也存了不少书,在当地还有点小名气。美中不足的,就是身体很差,被乡里邻居称为“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还经常被村里的几个壮汉欺负。爷爷很是无奈,为避免被欺负,就只好闭不出户,一心只读“圣贤书”。退伍后,爷爷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整天背着他的水壶到处溜达,有事没事还耍耍他在部队学来的刺杀操,“杀!杀!”的声音喊得满村子都能听见。喊累了就坐下拿出水壶喝口水,哼几句部队学来的歌曲:“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壮汉们也不敢再来招惹,爷爷可神气了。爷爷很爱惜他的水壶,把它擦得锃亮锃亮的,摆在堂屋的八仙桌上,还经常指着水壶对我父亲说:“

3、娃子,以后要去当兵啊,学了本事别人就不敢欺负咱们了。”父亲的水壶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不太务正业,喜欢舞枪弄棒,爷爷的“本事”他也不好好琢磨,医术、木工、算命啥也没学会。爷爷为此没少发脾气,但是父亲总左耳进右耳出。爷爷倒也果断,撂下一句话:“士、农、工、商你都干不了,那就去当兵吧!”于是,在1972年,父亲加入了公社的民兵连。第一天到民兵连,父亲的班长就给了他一只水壶,并要求父亲宣誓:“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父亲很能干,训练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劳动的时候包的活最多,学习的时候写得最认真、书背得最快。3年下来,父亲当上了村里民兵队队长,手下管了9个新兵。村里民兵队物资有限,新兵是没有水壶的,父

4、亲倒也大方,一壶水10个人轮着喝,边喝边唱着:“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慢慢地,10个年轻人喝出了感情,也喝出了战斗力。1978年,按照县里的政策,公社民兵连整建制解散了,父亲也因此复原,水壶也跟着父亲回了家。家里没有别的活计,父亲就带着母亲上公社干“集体活”。每天背上一壶水,往水里放一点盐,说是这样喝起来有“背头”(耐力)。父亲的水壶,自然成了维持父母亲生计的“神器”。“包产到户”后,父亲的水壶结束了神圣的“使命”。父亲也很爱惜它,把它和爷爷的放在一起,倒是成了我儿时的玩物。每次拿来玩耍,父亲都会夺过去,边摩挲着壶上的灰尘边说:

5、“儿啊,你长大了也要去当兵,那样就有好日子过了!”我的水壶2013年,我大学毕业。在学校武装部的号召和家人的支持下,我把长发剪成“板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入伍前一晚,家人彻夜未眠。父亲拿出他和爷爷的水壶对我说:“参军了要听部队的话,听命令、听指挥,要像你爷爷和我一样,当个好兵。”到部队的第一天,我的班长也给了我一个水壶,军绿色的壶身、纤长的壶带、醒目的五角星,显得格外漂亮。班长告诉我,“水壶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重要的军用物资,是我们的战友,是我们的兄弟,要像爱惜自己一样爱惜它。”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所在的部队处在海拔近5000米的雪域高原,用老兵的话说,是“最辛苦、最光荣的部队”。刚

6、接触雪域,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每个人都“欲罢不能”。不夸张地说,背上一壶水慢步行走都举步维艰。此时的水壶,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一个礼拜的适应期过后,我们开始了正常的军事训练,随着训练量和任务量的逐渐加大,我的水壶也变得越来越轻。一天深夜,驻点突然紧急集合,说二十公里外的一个藏民牧场失火,需我们立刻救援。于是,我带上我的水壶,跟着部队出发了。二十公里的山路奔袭,荆棘高草丛生,水壶始终紧贴着我,没有任何牵绊。我相信水壶也一定知道,我们责任在肩、使命在前。我们赶到现场时,已经是晚上1点,牧场已然熊熊大火,一排民房也烧得通红。连长一声令下,全连官兵一齐上阵,抢救、取水、挖掘、掩埋、清杂草木灰、粉尘

7、、炙热和马粪味搅拌在一起形成的滚滚浓烟吞噬着每名战士,但大家没有一个退缩的,呛着了就拿出水壶淋湿毛巾捂口鼻,迷眼了就用水壶淋点水清清眼,困倦了就喝口凉水提提神到凌晨5点钟,所有明火、暗火清理完毕,大家满满的一壶水也早已用尽,干渴和饥肠辘辘折磨着每名官兵。藏民们很热情,要把存下来的马奶分给大家喝。当我们纷纷打开壶盖接马奶时,却被指导员一声吼住:“都停下!老乡,我们任务完成,也该归队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人民军队铁的纪律,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我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马奶,拧上壶盖,收拾收拾准备归队。此时,我仿佛看到,干涸的水壶咧着嘴对着我们笑。两年后,我也退了伍,投身到了组织工作行列,父亲也把我

8、的水壶摆在他和爷爷的一起。一次偶然机会,我哼唱着“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父亲听到后兴冲冲地问我:“这是啥歌,蛮好听的!”我自豪地告诉他:“这是强军战歌!”如果说爷爷的水壶装载的是自强、父亲的水壶装载的是希望,那么,我的水壶装载的就是信念和梦想。虽然岁月和时代在变迁,水壶在变老,但不变的是执著,是追求,和那份不畏艰难、我心向党的初心。2火炉在我们的记忆里已经是渐行渐远,如岁月深处一帧发黄的老照片,那份温暖与怀念不时穿透时光的阻隔,落在我满是眷念的心上。到了这个季节,火炉的功用基本上就是用来炒菜做饭和烧水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在这个水、电、气都走进了厨

9、房的时代里偶然想起的那些有火炉相伴的童年光景,或许,这也是潜意识里无法磨灭的童年烙印吧,仿若那一方火炉一直就在我心底燃烧着似的,就像儿时度过的无数个暖暖的冬日,它就存在于我的心里最柔软处,一直也不曾离开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1978年,那一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记忆中,南方乡下的冬日是比较寒冷的,特别是几十年前,比现在要冷上很多。那时候的农村极为贫穷落后,火炉是家家屋里必备的取暖设备,冬天到了,从外面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炉。每日三餐之后,全家人便围坐在火炉边,中间是一炉火,让每一个人身心都充满了温暖。身下的木凳也被烤得滚热,透过灶房天窗玻璃上大块大块落下的雪花,看到外面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世

10、界,雪风呼呼地吹动着门扇作响,便有一种两个世界的感觉。这样的天气,我们小孩子便缠着爷爷奶奶给我们讲故事,那些不知道流传多久的故事传说常令我们听得入了迷。我们小孩子常常是不顾寒冷,邀上几个小伙伴就跑出家门,在雪地里喊呀叫呀,哈着气红着小手堆雪人打雪仗,或是走家串户,屋里屋外追逐嬉闹,实在是冷得不行了,便会一哄而上从围着烤火的人群缝隙里挤进去,把冻得通红已经麻木的小手伸向火炉,围了结结实实的一圈,惹来一阵围坐着的婶婶奶奶们心疼的责备声。冬日里的乡下就是这样,闲时邻里喜欢聚在一起纳鞋缝衣烤火闲聊,她们唠着那些家长里短、儿辈子孙,比较着各自的手艺,猫狗就蜷缩在她们脚边,火光点点映照在它们慵懒惬意的身上

11、。农家冬日就这般醉在了火热的炉火里。我对火炉最记忆犹新的原因之一就是烤红薯,大人们把红薯放进火炉里,红薯的香味便慢慢的弥漫在屋子里,先是隐约的一丝,若有若无地飘在空气中,需要刻意地去捕捉,然后它们连成一气,钻进鼻子里,口水就不禁溢了出来,我们小孩子们这个时候只有在边上耐心的等着,也有不愿等的时候或是等得烦了,便拉上身旁的小伙伴出去嬉闹一阵子,估摸着差不多了跑进来一人一个拈着吹着气翻来翻去地在火炉的条石上把灰轻拍了一遍,干净了才撕开焦黄的皮,满屋便都是淡甜的香气。冬天之外的季节,一般做饭都在院子里,或者锅灶,或者院子里的炉子上,到了冬天,炒菜做饭就转移到屋子里了,这和屋外的气氛是完全不同的。每个

12、早上,躺在床上半睡半醒间,就会听到哗啦哗啦的炒菜声,然后就闻到满屋子喷香的菜味儿、米汤味儿、红薯味儿屋子里暖烘烘的,我翻身趴在被窝里,看我妈在热腾腾的蒸汽中忙碌,差不多快做好了,我妈才用略带着责备的口气说快点起来吃了上学去。炉火炒菜,不光是气氛,尤其是煎小鱼仔和泥鳅,那猪油香伴随着鱼仔和泥鳅的香味足够我们回味一生。火炉里伴我度过了很长一段岁月,直到1988年高中毕业后去了部队,便少了机会再围着火炉烤火取暖。时代到了今天,取暖的电器已经是名目众多样式新颖,干净且卫生。回过头来再想想那个时候的火炉,很难想像在那个清贫苦寒的岁月会有着那么多火热的故事,是它曾经围住了太多家人的欢声笑语,围住了太多的温

13、暖。现今城市的冬天,人们都用上了空调和暖气。但昔日冬日里的火炉给我们留下的美好记忆。就像火炉里的炭火,一直一直,默默地燃烧在我的心底。2018年,改革开放40年,这也是如火如荼的40年。现在,节能环保高科技的取暖设备品种繁多,慢慢地火炉也退出了大众的视野,或许也会被淡忘。但正如台湾歌手费翔所唱那首老歌儿,火炉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也温暖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中的火炉,是亲情凝聚的美好时光,是友人小酌的唇齿留香,是共叙衷肠的人生况味,是物我两忘的岁月静好,更是改革开放40年人们幸福生活的美好见证。3我爸20世纪60年代初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没什么大理想,没去

14、过什么大城市。现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户,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每年都要穿坏好几双鞋。童年,草鞋我爸小时候家里很穷,10岁之前我爸没有买过一双新鞋,尽管那时候的鞋很便宜,我爸穿的最多的是爷爷亲手做的草鞋,草鞋用的是稻草编织而成,非常透气,但是很磨脚,老爸的脚掌总是布满茧子,老家的房前屋后,留下的都是我爸的草鞋印儿,我爸是踩着稻草长大的。青少年,解放鞋13岁,我爸五年级,家里给他买了双新鞋解放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毛主席同款”,那是他第一次穿新鞋,记得我爸在给我讲他的第一双新鞋时的表情,有回忆、有伤感。我爸对那双新鞋很是珍惜,每天上学前把鞋脱了夹在胳肢窝,跑着去学校,然后仔细地把脚擦干净再穿上,放

15、学就脱了跑回家。那双透气、透湿性差的解放鞋,陪伴了他的青少年。壮年,运动鞋30岁,我爸开始做一些小买卖,在镇上卖点小东西赚点家用钱,那时候街上出现了一种运动鞋,很是风靡,这种鞋鞋尖儿向上翘起,如同一只猪的上嘴唇,我们把这种鞋叫“猪嘴巴鞋”,我爸给我们家每个人都买了一双,很轻巧,很舒适,但是容易坏,不结实。我爸穿着这样的运动鞋到处走街串巷,扛起了我们的生活。中年,皮鞋40岁,我爸穿上了皮鞋,每天出门前他都要仔细地给皮鞋擦油,用刷子把皮鞋刷得锃亮,一丝不苟,他每次都给我们讲:皮鞋要多保养,皮子才会耐用,脚才会舒服,皮鞋擦干净了心情也会变好,做事才会有激情。那年,皮鞋走进了我爸的生活,陪伴我爸到现在

16、。爸爸的鞋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的日子也是如此,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美,梦想越来越近。你看,迎面走来的是一个新时代!4母亲是1962年生人,出生在陕西镇安的一个贫穷小村里,没上过学,也没去过大城市,最大的愿望就是“过几天好日子”。1978年,母亲16岁。刚嫁给父亲第三天,就被父亲带到公社,领了半年的“集体活”。那时做活按工分算,劳力每天2分,不带孩子的妇女每天1分,带孩子的妇女每天0.5分,做活的内容大致是费体力的修路、刨地、垒田,每天工作11个小时,每3个小时能休息20分钟,休息大多是做“工间操”。听母亲说,那时每天有两顿大锅饭,时间分别是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吃食都是包谷糊汤(玉米榛子和水煮成的粥),因为榛子很少,煮出来后的水基本还是清的,用当时话说是“能照镜子的汤”。“下饭菜”只有盖菜(白菜的一种)做的酸菜,幸运的能在菜里拾到几粒夹生黄豆,那香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