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597879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自动评测对信息技术的挑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自动评价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及其带来的机遇骆祖苣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光宣年荣大学报告内容s个人简介s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动机s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内容s课堂教学自动评价造成的IT挑战课堂教学自动评价带来的IT机遇学习工作的简历1-个人简丫1985-1992: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学士、硕士。1992-1999: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1999-2002: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2002-2004: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玟后2004-2005: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二站博士后2005-2007: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2014-今:北京

2、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个人简介学术研究情况2005-20112011-20142014-面向集成电路的用于高性能计算的基于高性能计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弘|“并行算法研究厂一马课堂教学自动评价_相e低功耗设记、炼电国设计优化、热分析、实时功耗与温度管理线程的并行计算家k评价的倩感分析2009AAO1Z126(863)61274033(NSFC60876025(NSFC)2013-1一2016.12集成电路辅助设计高性能计算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视觉2-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动机基础教育需要课堂教学自动评价D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缺乏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显著影响了其监测效果=课堂教学评价

3、结果是评定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依据。目前主要采用测验、问卷、访谈、观察、文献等经典教育测量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高人力成本,采样量小多、无法迹行全样本全过程定量评价等诸多问题;D在线教育已经采用动态监测技术构建教育大数据进行教学质量监测。采用摄像头对学习者脸部表情进行成像、识别,来分析学习效果;或通过网络日志来分析学习者的浏览轨迹;性差、静态/闰接数据过点测、重视定性评价/忽视2-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动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进行动态的监测D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自动监测就基本上实现了基础教育质量动态监测=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教、学生学;。=能够

4、动态产生监测数据的手持智能设备由于争议较大,无法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校方、教师、容长对于高清救学视频在线播放存有疑虑;D采用并行情感计算技术能够对学生表情迹行伏速识别,获得学生的学习心理,以评定课堂教学效果。并行计算通过众线程GPU、多线程CPU、多节点机对计算密集、数据密集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表情识别迸行加速;=自发表情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基于表情的学习心理识别成为可能2-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动机北京师范大学需要课堂教学自动评价D教育研究需要新的技术手段=课堂教学自动评价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测量技术,而且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系统还可以产生教育大数据,用于挖据深层次的教育规御;如果能够对多个附属

5、学校构建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效果自动监测系统,就可以获得震搬力非常强的基础教育展示平台,体现北师大在教育领域的硬实力。D心理学研究获得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效果自动监测系统可以自动获得课堂环境下的学生自发学习表情,其表情自动获取技术是心理学需要的;基于学生自发表情的学习心理识别可以为教育心理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D信息学科获得真正的行业背景。与工科大学相比,师大信息学科是弱势的,主要体现在没有行业背景;课堂教学自动评价需要进行并行情感计算的研究,提供了师大信息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行业背景。2-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动机中小学生的情感外露与传染3-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内容基于高清摄像机的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系统|自动评价系统E页洁林R.卜一一一川YR颂的健分如市b表许助荸君心理识1|1|111111|1|3-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研究内容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系统的在线播放网站构建Raiiaannatousrinsr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