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594109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9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教学的 理论前设与现实观照,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 李艳艳Email:,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我们“正确地做事情”,科学的教育理念则是教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我们目前难以改变教育的现实,但必须改变对教育的看法。不能因为现实难改变就观念也不改变。只有改变看法,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引导教育教学实现科学发展,逐步削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素质教育理论越来越繁荣了,很多人却为什么更感到迷茫和困惑了呢?教育经验、教育信息越来越丰富了,很多人却为什么更感到无所适从了呢?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了,很多人的心底却为什么感到空荡荡的呢?“减负”的口号喊得惊天动地,教师与学生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 中央10台讲述节目:危

2、机家庭(2009.07.17),现实困境,上课灌 下课练 挑学生 教教案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有些学校提出“五年目标两年完成”,之后作为有效教学的成果加以宣示;一些高科技的教学机器、学习机器的风行,大有代替人师之势 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可以提供知识、提高成绩,却难以确保提供好的生活,更不能确定塑造“好人”。教师和学生在一次公开课、考试或竞赛中收获的欣慰很快就被接踵而来的新紧张、压迫所冲淡,如此往复。教师、学生离开学校才仿佛回到了生活世界。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人成为了教学的奴隶。,追问有效教学的“效”,教学实践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学” 合目的性 “怎样教学” 合规律性,从价值层

3、面探讨有效教学的理论问题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前设,对“人”的内涵的全面理解,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对“本真教学”的追寻,生命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 教育的崇高价值目标:提升师生双方创造幸福的现实能力与感受力。 条件:精神自由。,有效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 小原国芳完人教育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突破,需要从对“人”的认识的反思开始。“人”的问题,既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又是教育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怎样的“人”的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育学理论。” 叶澜,应试教育不以人为本,不把

4、人当人,而把人当成了物,忘了“人”。有 “形” 无 “神” 。有 “器” 无 “灵”。 元问题 使人更成为人 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权利的生命体。 不要当作父母和老师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或器物 。,一、对“人”的内涵的全面理解 (一)具体的人:来自哲学的诠释 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要归结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身上。每个具体的学生个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每一个学生都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学生的任何活动都有这些因素的参与。,心理学:发展指的是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这是成熟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两者的函数; 是有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发生变

5、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听天由命的自在自发的过程。 局限:它剥离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指涉,漠视了人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有着简单地把人混同于“生物有机体”之嫌。,(二)发展中的人:对心理学“发展”概念的超越,教育学: 其一,人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发展。 其二,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其三,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其四,人的发展是个体的独特发展,(二)发展中的人:对心理学“发展”概念的超越,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的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从而使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出无比的丰富与斑斓变幻的令人神往的过程。这个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

6、杂性的。 叶澜,人的发展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教育必须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而不是只着眼于其某一方面的素质,从而造成个人发展的失衡。 全面素质的基点、核心和灵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情感、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比知识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比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要。 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身体、认知、社交、审美、灵性等内在潜能的充分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真正使命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 今天的教育教学不应透支儿童的需要,冲减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后要讲的内容不要拿到现在来讲,预支

7、儿童明天的兴趣。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不要给学生以后的发展留下遗憾。,使学生成为他自己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独特发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成长方式,这种方式是举世无双的,也是高度特征化的,因为它根植于他的心理素质之中。,(三)文化的人:对“人”本质属性的提升 如何区分一个人有文化,还是没有文化? 知识=文化? 学历=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表现在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上。 一只脏兮兮的小狗走近他,他是怜悯的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恭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上梯?他怎么接过卖菜小贩找来的零钱? 一个有文化的人,他不会看不起

8、职务低、文化低、能力差、生活穷的人。,文化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教育对发展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为,为人。 文化由人创造建构生化。用来教化人。为人服务。,(三)文化的人:对“人”本质属性的提升 人与文化是相依相存的。同时,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从文化的观点出发,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积极的生产是文化的基础;从个体的观点出发,人又是文化的产物。,把知识教育降低到“术”的演练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 重技术、技艺,而忽视科学、理论。道术、技术、算术、心术、权术、武术、智术。招法、诀窍等。 应试教育就是把科学、文化、理论、道德的教

9、育,降低到了术的演练层次。学习过程实际上成了掌握解题术、应考术的过程。,二、对知识的认识:两种知识观的整合 教育的底线:知识教育不可忽视。,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从客观世界中发展的,是绝对客观的、完美无缺的、终极封闭的、静止稳定的,知识是由不可更改的、永恒不变的、绝对完美的真理组成。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由人产生的,而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作为人的认识结果的知识,是“文化的”而不是“客观的”,是“情境性的”而不是“普遍性的”。,二、对知识的认识:两种知识观的整合,现代知识观看到了知识的稳定性与确证性,却忽视了知识的可变性和生成性; 后现代知识观注重了后者,却屏弃了知识的稳定性和

10、确证性。,知识是绝对主观性与相对客观性的统一 知识发展的生成性和批判性特征 知识建构性本质要求把自主建构的权利归还学生,为什么中国学生智力较强,而创造力不够强? 确定性的知识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思维标准化;知识无活力化;发散思维受阻。 没有机会“问”,没有时间“想”。 创造力是“玩”出来的。会“玩”的人的创造力比不会“玩”的人强。,日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

11、条件上?分析之。 中国教科书:甲午战争是哪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此案例,你想到了什么?,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重视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 “拥有许多知识的人”(装知识的容器)和 “睿智的人”(承认并接受知识,但把知识视作生命抵达自由之境的基石)(杜威) “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智慧沦落教育理想消失,“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怀特海),知 识 价 值,知识凌驾于

12、一切之上 教育就是教知识,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在的爱,自由、强劲和无休止的追求。 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继承而在创新。在学习已有知识过程中探索新知 好奇心和兴趣至上。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中才能学有所获。永葆乐趣是通往成功之门,经典题型 名词解释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牢牢记住 语文教学分段、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统一教学模式 数学习题,答案基本唯一,当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细节知识时,换言之,当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奴隶,学会了积极的创造和运用知识时,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教育才最终获得了成功。,三、对本真教学的追寻 教学是以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特定的文

13、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教与学的对成为发生机制和存在方式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简而言之,教学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特殊交往活动。,人的文化 文的人化,有效教学的现实观照,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促进人的文化生成,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意义,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目的与过程并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融评价于教学和人的发展之中,教学内容的创生性: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享受多姿多彩 的精神生活 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涌动起来 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心策划精雕细刻的 艺术品 教师学生分别是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 杜绝形式主义,教育对象,舍多就少,教育

14、排斥。 教育目标,舍远求近,急功近利,牺牲学生长远发展。 教育思想,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 教育内容,舍本逐末、舍大求小。舍学生的全面素质、道德人格、发展基础、创新精神,仅学到一些应试的技巧、方法而已。,传统教学,新课程的功能,传授知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促进人的文化生成,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 传递知识(目的)?还是 通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其它。 “知识”是载体(手段)?,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2、教学目标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 3、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中转换成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目标 4、是否能根据

15、课堂教学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弹性 5、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意义,传统教学: 知识 教师 学生(未受教育,完全信赖教师) “真理”(关于客体的假设)从上向下(从教师流向学生)流动。 教育:把这些假设运送给学生的系统。 受教育:能记住并重复专家的建议。 错误地描绘了我们的经验过程,极度地扭曲了我们的教育过程。,教 学 过 程,知识是死的、既定的、普遍的、一元的、积累的 教师讲解、传授 “知识施予” 填鸭式 铸造一模一样的“完人”,知识由死变活,由既定成为流动,普遍化变为境域化,一元变

16、为多元 给学生创造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 以学生“学为中心,培养个性的人。,三、教学内容的创生性: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教学内容:教材的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教材的度: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如何把握教材的度,教材为谁服务? 教材?学材? 教材是否有内在的体系? 知识体系?逻辑体系?(课标) 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吗?(风格!) 教材的呈现? 为什么要以这种顺序呈现? 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呈现? (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反思:如何备课,备课标与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终点,起点,过程,价值,内容标准,教材,台阶,组织方式,基础,错误,备学生,备什么? 学过什么?学得怎么样? 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如何? 个别学生 怎么备? 测验 活动或游戏,真的了解“学生”吗? 沟通与追问很必要! (教学不能基于假设和主观判断),挑战,一节好课的标准:维度,促进学生的思考: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