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582737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五(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学 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 五 方剂学 30讲痛泻要方刚才讨论到痛泻要方,痛泻要方从它药物组成,和它的主治证候特点来看,痛泻在临床运用上,反映出痛这个特征,很明显,因为泻有很多类型,我们后面的方逐渐涉及到泄泻的类型多了,这种肝旺脾虚泄泻呢,它的主治证候描述中间,历代医家,从丹溪心法,它是出现了组成,到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他把这方具体的功用固定下来。他当然也没有命名,他写的"治痛泻要方"。这四个药,治痛泻要方。医方集解里就把它,名字就叫痛泻要方,是这样的。所以过去出处都写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张景岳也没说是他的方,他当然也没有说是丹溪心法就有这个方,他说刘草窗方,刘

2、草窗这个人,姓刘,草窗不是名,他是隐居的,是个文人,一个诗人,喜欢在门窗上挂很多植物。他收集了一些方,别人要打听药方呢,引路的人都告诉,就那草窗先生那个地方。草窗那个地方。后来喊惯了,就叫刘草窗。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解君白朮健脾燥湿臣白芍化湿佐陈皮柔肝,缓急止痛佐使防风散肝疏脾但用这个药来讲,肝旺脾虚,疼痛是引用这个方当中,历来都是治腹泻、腹痛,泄泻。泻必腹痛。说明肝旺以后,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引起腹痛是主症之一。这卸泻主要是湿盛,湿盛则泄,脾不运湿,所以这里面有白朮、陈皮这一类。白朮健脾,用来燥湿,陈皮可以化湿,用芍药柔肝,缓急止痛。所以肝旺针对用芍药柔肝这一点,也是它的特点。柔

3、肝,缓急止痛。痛泄。对于这个主治,二版教材,是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那是用的“减”。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后来五版教材泻后痛不减。但以后又调整了,中专教材我没有看过,我听说中专教材是把泻后痛减不减回避了。光是泻比腹痛,当然这也是个处理方法。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往往一痛就要泻,泻了由于脾不运湿和湿的积滞,能够也个排出机会,一般疼痛会减少,会缓解一些。然后又加上逐渐的水湿积累,胃肠道总会有一定的待排出的积滞,这一形成过程,本来正常情况下,肝的疏泄要帮助脾胃运化,肝旺情况下疏泄太过,这种疏泄一作用,它就会造成肝脾不和的腹泻,要泄泻。这个道理有点和后面的固涩剂,我们要讲那个,当然角度不同

4、,可以类似来考虑了。固涩剂那个五更泻的特点,为什么五更呀?那本来是阴寒内盛,最盛,按道理讲,应该是半夜了。夜半子时以后,这段时间,但是真正阴寒最盛的时候是五更前后,你要说阳气最盛,应该是午时,正中午前后这个时候,实际上一般往后一点, 在北半球,应该是在三点左右,你最黑的时候也是这样,白天到黑暗,最黑的时候,照道理,应该是半夜最黑,不是的。黎明前最黑。它都有这种,自然界有这种总的规律。但是你到了这个阴寒内盛,那正是一种阳气开始萌动的时候,阳气,少阳升发之气,所以到五更的时候,阴寒内盛,加上这种少阳升发之气萌动,萌动就造成五更会有一些腹痛泄泻。而且少阳萌动,疏泄开始,他这样就泄泻了。 光是阴寒内盛

5、,寒性收引,他不一定会泄泻,所以五更泄泻的机制跟肝肾都有关。因此像四神丸里要配点吴茱萸,你否则很难理解那个吴茱萸。光是像那个四神丸里面的肉豆蔻,涩脾,温脾,补骨脂这类对肾,吴茱萸它涉及到一个温肝、疏肝,适应五更的少阳萌动。在这个方里,也是胃肠的积滞,本来脾虚,水湿积滞形成了肝旺,这个疏泄太过会造成肝脾不和。腹痛,同时发生泄泻。 至于泻以后痛减不减,那我们还是以临床为标准,我觉得我自己体会临床的病人,既使腹痛,泻后会缓和一些,会减一些。积滞得去,当时会舒缓一点。 但和其它水湿泄泻的区别,就是特征在腹痛。因此和其它治湿的方,区别在于这里突出了芍药。突出了芍药。它体现出一种健脾柔肝相结合,来治疗这种

6、泄泻。这个方的特点是这样。也就是后世容易把芍药、白朮这个结构,就形成健脾柔肝一种基本组合。也可以这种组合,甚至于整个痛泻要方做为一种组合,放在很多治泻的方子里。哪怕是脾虚为主的,包括像参苓白朮散一类脾虚为主的方。泄泻有一些痛,甚至没有痛,考虑到脾虚,反过来容易引起肝旺,也可以把它做为基本组合配在里面,使肝脾同治。而这临床最后实际上还是治脾。脾湿泄泻为主要特点的。 就防风这个药来讲,它这个散肝带有疏肝的意思。疏脾有祛湿的意思,防风本身带芳香,有化湿作用。同时风药胜湿,风药可以除湿。其道理和泻黄散里用这个类似的。是这方里配伍的一个特点。 运用辨证要点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

7、右缓。 随证加减久泻加炒升麻,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但升麻是常用来升阳止泻。这个防风也有升阳作用。区别,能够疏肝。能够除湿。这个作用机理和升麻不同。所以升麻相当于止泻,往往跟葛根相配,相组合,这类较多。 _第三节调和肠胃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证候。 治疗肠胃不和治证,肠胃不和这类,调和肠胃,有的说调和寒热,但是从平其亢厉这个角度,像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泻心类的方,以调和胃 肠为主的。从功用,从脏腑,比较突出的是以调和胃肠为主。如果以寒热并用,调和寒热,这方太多了。所以在调和肝脾之后,以调和肠胃来做为一个分类。这个是比较好的。五版以后都是这样。六版改为调和寒热了。当然这个

8、方是寒热并用,但重点主要是胃肠。从反映的证候也是这样。核心是一个胃肠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的一个名方。在原书的运用和我们现代运用,从病机的理解上,可以说有一点差别,原书就强调半夏泻心汤是误治以后,现在临床很少是一定说推理它误治以后,它只要是属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形成升降失常为核心,就可以做为基础方来治,哪怕你没有这种正气虚弱的一面,没有伤寒论由于误下,伤及中焦的阳气,这样它财产生寒,外邪入里化热,产生热,造成寒热互结,它寒热是这样来的。我们现在在临床上,它不一定有这个过程,而且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既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也不一定是误下伤中生寒,本身因饮食,又有外

9、来的因素或者饮食因素,各种因素形成有微热,苔薄黄,胃气上逆,那这就有热,这方用的时候没有明显实邪,所以他特别强调,心下痞,按之濡,用来强调没有这种积滞的实邪,如果有积滞的实邪,一种可能化热,热实互结,一个可能饮食糟粕之邪停滞,那就要用下法,消法,正由于有这个心下痞闷不舒,寒热互结,所以伤寒论认为,有的医生又容易把它理解是一种实邪,再用下法,一再的误下了。 所以现在来说,是根据泄泻特点,是体现出虚和寒的方面。胃气上逆,呕吐特点,体现出胃有热的方面,上热。寒热互结呢,从气机不能舒展,造成痞闷不舒,这种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有这个特点。所以主证里面,它是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这个表反映了伤寒论对

10、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一个分析。邪由表到半表半里,在少阳这个阶段,有胸胁苦满,误认为有实邪而用攻下,攻下就产生两种结果。一个结果是邪热,外邪乘虚,由误下引邪入里,它会由少阳开始入里,入里过程当中邪正相争要化热,所以邪热内陷。另外误下伤及中阳,阳气受损伤,产生虚和寒,所以寒和热这两组,上入下寒,胃热肠寒,交结中焦,互结中焦,阻滞气机,导致了心下痞。 这个中焦气机阻滞引起升降失常,呕吐,泄泻,由于邪郁有一定化热,所以苔黄,可有舌苔黄而腻,有这个特点。总的它是在脾胃系统,胃肠道反应在寒热病邪互结。实际上临床上往往寒和虚为本,热为标。所以造成一种胃肠系统功能的紊乱。 对于这种寒热互结在中 焦,就必须寒热并

11、用,平调寒热,同时消痞开结。消痞开结指的寒热互结中焦,那气机阻滞,解决这个痞,只有把寒热分消,所以这方子比较典型,用辛开苦降的方法。后世运用这种辛开苦降的方法,来解除气机的闭郁,是经常用的。这儿没有实邪,主要强调没有实邪。 从这个方里面,用黄芩、黄连是寒凉清热,清入里郁而化热,这个热,清泄这个胃热。用半夏和干姜,半夏辛苦而温,干姜辛热,既能温散寒邪,针对误下以后,下寒,胃肠偏重于肠,同时半夏还有和胃降逆作用。这样两类,寒热两类要结合运用。既能平调寒热,又能够辛散辛开和苦降结合,解除寒热互结造成气机阻滞的痞结。所以说它平调寒热,消痞开结。平调寒热,针对了寒热并用。消痞开结,针对了辛开苦降。 这个

12、方里,从这个方证的前提,有一定的脾胃虚弱。虽然临床不一定是由误下造成的,但是用这个方的基础有一定脾胃虚弱。所以它有人参,大枣,甘草。用来益气补中。从伤寒的观点来看,没有这个虚弱,这邪不可能乘虚内陷。而这个虚也是由于误下造成的。从伤寒观点看是这样的。 但是在用人参这一类,在这方里仍然是个佐药。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人餐这一些仅仅是纠正由于误下造成的正气不足。因为有正气不足,邪才乘虚内陷。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它又符合和法的基本特点。所以总体上,在用药上,辛开苦降是并用的。在寒热方面,它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它基本上是并行的。不偏哪方面。我们虽然说虚和寒为本

13、,但是在升降失常方面,这个方对于胃气的上逆和脾气的下陷,这个并行,同时都能解决问题,所以在临床上,有些胃肠神经官能症,这个胃肠一类涉及升降失常的疾病,用这个方做为基本方调理,是现在常用的。 证治要点心下痞,升降失常。 临床使用苔腻,微黄。 所以看起来是泄泻,热像不明显。很难鉴别它是寒还是热,像这种情况很多用这个方来处理。而且它可以调整偏一点热,偏一点寒。它可以调整。往往是看到有一点热像,你减人参,甘草,可以减这些的用量,实际上热像明显的它加味,现在用的也很多。和伤寒论使用的那种标准,寒热互结有一定差别了。 加减方法这里提到湿热问题。因为胃肠道是运化水榖的一个地方,大肠主津,免不了气机阻滞有水湿

14、产生,所以在临床证候当中,兼有湿热特点的,你比如苔黄腻,比如吐利,吐泻,泻而不爽,气滞,这类特点明显的,湿热蕴阻中焦,在升降方面,由于有湿阻滞气积更重,痞,甚至于胀闷不舒 更重的,这种情况在方里加清热祛湿,燥湿,有些可以结合利湿的方法。我们这里去掉一些温补的药,枳实、生姜,增加和胃降逆作用。 但有湿热,实际上用这个方做基础,就要增加一些清热化湿,化湿,甚至于利湿,结合起来更好。苡仁、扁豆这类清热化湿、利湿。 气滞重,明显有食积的,不用。刚才说有形实邪,饮食积滞这类不是说痞闷自觉症状了,往往有他觉症状,胀满严重,由这种伤食,而且饮食积滞比较明显,有实邪的特点,苔厚腻,这类不适合使用。 至于两个生

15、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反映了当时仲景时代,治疗脾胃升降失常,半夏泻心汤的一种加减方法。把它称为三泻心汤。是学习半夏泻心汤同实的一个,常常结合在一起,做为一套。 附方生姜泻心汤组成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主治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基础上,侧重于水湿较重。虽然说有干噫食臭这些,饮食的这种积滞不明显。不是指这个。而是指的水热互结,也就是说邪内陷入里化热。同时和水,水热互结,造成雷鸣下利,就是说这个证偏重于水泻的。哗哗响,水泻的,所以加生姜散水。根据我们现在特点,生姜泻心汤也可以加上渗湿止泻的。这些药结合起来。它是减干姜,只用干姜一两(本来是三两),生姜加一两,变四两。体现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