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80912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树郭橐驼传_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教学重、难点:1本文寓意的理解。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

2、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 “奇名”。贞元九年(793)中进土。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

3、贬得太轻,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三、

4、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1)解释加点词语。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移之官理(治,统治) 勖尔植(勉励)字而幼孩(养育) 遂而鸡豚(成,养大)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 故病且怠(穷困)(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

5、一组是(D)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凡植木之性(方法)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名我固当 驼业种树 早实以蕃其筑欲密 非有能硕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爪期肤以验其生枯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A/B/C/D/(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虽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连词,虽然)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连词,即使)2因因舍其名 (连词,表示承接,于是)因以为号焉 (

6、连词,表示结果,于是)因击沛公于坐 (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3且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而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连词,况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副词,姑且)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D)A故乡人号之 “驼” B既然已C不抑耗其实而已 D驼业种树E若不过焉则不及 F虽曰爱之,其实害之G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6)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A既然已,勿动勿虑 B官命促尔耕C早缫而绪 D字而幼孩(7)翻译下列句子。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像这样,(其中的道理

7、)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2吾又何能为哉: 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六、集体诵读全文。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刚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第二课时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二、研读13节。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

8、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2第二节,朗读。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3第三节,朗读。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其本欲舒欲密。其莳也若子)?种后如何管理(勿动

9、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能反是者,则有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皮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如何(木之性日以离矣)?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三、研读第4.5节:“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10、”“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

11、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四、体裁及文章特点: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

12、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五、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六、总结全文: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在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七、布置作业。课后小记:学习此文对比的写法。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陈国勇200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