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讽”“谏”“谤”“讥”“说”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80264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中的“讽”“谏”“谤”“讥”“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的“讽”“谏”“谤”“讥”“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中的“讽”“谏”“谤”“讥”“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中的“讽”“谏”“谤”“讥”“说”在文言文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些词:“讽”“谏”“谤”“讥”“说”。这几个词大都出现在劝谏文章中,意思都有指责、劝告、劝说之意,但又有差别,下面作点辨析: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此句中的“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就是此意。在古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或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封建社会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例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谏”和“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谏”都表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

2、一般动词用作为动,表示对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对厉王阻止国人公开指责的事进行规劝。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谏”由动词化为名词,作“纳”的宾语。谤:一般的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不作贬义词。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有用作贬义的,即说别人坏话,诽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讥:“讥”、“谤”、“诽”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谤”一般指公开的;“诽”是指背地里议论、嘀咕,所以有“腹诽”之说;“讥”则是微言讽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例如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说:则是一般的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庄辛说楚襄王”中的“说”。又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和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中的“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