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79791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拓展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拓展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顾险峰文章的第一退是从郑伯开始的。郑国被围,危在旦夕,这一形势把久久不被利用的烛之武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在行将亡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国家的利益,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焦头烂额的郑伯才会听从佚之狐的劝说,起用甚至可以说有点低声下气地求他或许从未想到过要用,甚至还有点嫌恶的老臣烛之武,这对于郑伯而言,无论是在面子上还是在姿态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让步。第二次退发生在烛之武身上。面对突如其来的请求,烛之武倚老卖老:“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发出的是对青春流逝而无所建功立业的感叹,也隐藏着对郑伯的不满。面对郑伯的自责,烛之武肯定会感到自尊心的满足并且为之心动,

2、但真正触动他的却是郑伯的最后一句话:“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郑伯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不仅仅是请求了,语气中更带着威胁的成分。面对这样的话,烛之武岂能无动于衷?个人利益是次要的,国家利益怎能不顾!如果自己真的拒绝了,将会背上怎样的一个历史罪名?国家危亡之际,却临阵逃脱,自己气节又怎样体现呢?再说,一旦拒绝,说不定,自己连今天都活不过了,思之再三,于国于己,都该承担下来,更何况郑伯的道歉已经给足了他面子,于是烛之武退了。烛之武的退牵出了本文最关键的一退秦国的退。烛之武在这一退中尽显其英雄本色,运用其三寸不烂之舌,竭陈利害得失。他先陈亡郑对秦无益,但这远不是主要的。接着叙述保存郑国的意义,可以作为秦国

3、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给秦国提供缺乏的东西,这对秦是不小的吸引力。之后又叙晋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这说到了秦的心坎上。最后又骂晋贪得无厌,灭郑于秦无利却有害。秦国是个投机分子,是个不讲信用、惟利是图的国家,在烛之武如簧之舌的陈述下,自然而然地倒向了郑国,跟晋连个招呼都没打一个便退兵了。此三退。第四退比较隐秘,细细琢磨,发现是郑国的退。烛之武为郑伯在生死存亡的迷雾中带来了一线生机,但事情远没有结束。秦的退,并不就意味着胜利,强大的晋国依然围着,在这种情况下,郑国是怎么也乐不起来的。于是它向后退了一步,让泰国来替自己守门,这不仅实现了烛之武的承诺,向秦表明了自己的诚

4、心,同时顺手把矛盾推向秦晋。秦晋两大军事集团一旦对峙,郑国可以说已经是胜券在握了,而这闲闲的一笔,又为后文埋下了两笔,一是为两年后的崤之战埋下了伏笔,二是引出了晋国最后的退兵。晋国的退兵,似乎是意料之中的,它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真正目的,但又是精心构建的。面对秦的倒戈,晋只能忍气吞声,做出最后的让步,虽然晋文公所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面上看是感念秦国对自己的旧恩,但其基本目的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为无利之事而大伤元气,秦郑的结盟已经使晋失去了一个盟友,而与秦作战。只会增加一个强大的敌人,煮熟的鸭子瞬间飞了,虽然千般不愿,但还是只能找一个冠冕一点的理由“吾其还也”。至此,文章的五次“退”完美的完成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国与国之间、国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巧妙地完成了其中的五次“退”。这五次“退”层层依托,互为因果,又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使我们能在一篇文章中充分享受左传叙事风格:语约意丰。(选自语文报2003年1O月2日高中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