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574852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81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辨证与论治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二者是中 医学特点。 2.证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关系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 本质。 考点 2 辨别病,证,症,用下加法(孟老师独创) :病,可下加证候及症状;证候,可下加 导致症状;症:无法下加。 “同病异治” ,同病,证不同,而不同治; “异病同治” ,不同病同病机,而同治。 即: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考点 3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器质方面的,在医学 领域,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为阴 考点 4 阳: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

2、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方面的,在医学领域 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为阳 考点 5 (1)阴阳可分性,昼-阳,夜-阴 上午(阳)-阳中之阳 上半夜(阴)-阴中之阴 下午(阴)-阳中之阴 下半夜(阳)-阴中之阳 (2)阴阳可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考点 6 阴阳关系 (1) 阴阳的对立制约: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以静镇动,以阳胜阴; (2)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 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 阴阳的消长:阴胜则阳病(虚证) ,阳胜则阴病(虚证)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5

3、5)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 夏(阳)夏(阳)-阳消阴长阳消阴长-秋秋-阳消阴长阳消阴长-冬(阴)冬(阴) 冬(阴)冬(阴)-阴消阳长阴消阳长-春春-阴消阳长阴消阳长-夏(阳)夏(阳) (6 6)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固有属性;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固有属性;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 量变和质变运动变化形式量变和质变运动变化形式 考点考点 7 7 阴阳阴阳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切诊 八纲 阴 色泽晦暗 低微无力 少言沉静 尺 迟 沉小 细涩 里、虚、寒 阳 色泽鲜明 高亢宏亮 多言躁动 寸 数 浮大 洪滑 表

4、、实、热 考点 8 阴阳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治则 病机 治法 内经 阴阳偏胜 损其有余 阳盛则热-实热 热者寒之 阳病治阳 阴盛则寒-实寒 寒者热之 阴病治阴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虚热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虚寒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考点 9 药物性能方面 (1)四性 四气 举例 阴 寒凉 黄芩、栀子 阳 温热 附子、干姜 (2)五味:阴:酸、苦、咸;阳:辛、甘、淡 (3)升降浮沉 阳: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阴:沉降(泻下、清热、利尿、重 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 考点 10 藏象分类 脏腑 生理功能 功能特点 五

5、脏(肝,心,脾,肺,肾) 化生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 膀胱,三焦) 受盛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贮藏精汁 藏而不泻 考点 11 心的生理功能 1、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明。 2、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3、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考点 12 肺的生理功能 1、是“华盖” 2、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朝百脉;主治节。 3、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经属肺而络于大肠。 4、 “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 考点 13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有“脾寄旺于四时”之说。

6、3、一是主运化,二是主统血。 考点 14 肝的生理功能 1、称“刚脏” 2、主疏泄,条畅气机,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男 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3、主藏血 4、 “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 考点 15 1、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中心环节是调畅全身气机。肝 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 代谢 2、肝为血海。 考点 16 肾的生理功能 1、腰为肾之府” 。 2、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 3、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濡养温煦脏腑。 4、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

7、和真阳。 5、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 6、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考点 17 1 心与肺 气、血的相互依存为用 2 心与脾 血液生成与运行,心脾两虚常同时出现 3 心与肝 血液,神志的依存与协同,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4 心与肾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是水火既济,心 肾相交 5 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为主汽之枢,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 源。 6 肺与肝 气机调节方面 7 肺与肾 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液相互资生 8 肝与脾 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 肝

8、与肾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10 脾与肾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配合,津液代 谢正常。 11 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为主汽之枢,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 源。 12 肺与肝 气机调节方面 13 肺与肾 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液相互资生 14 肝与脾 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15 肝与肾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16 脾与肾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配合,

9、津液代 谢正常。 考点 18 心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肺 在体合皮,其华在表,开窍于鼻,在志为优,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肝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脾 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肾 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业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考点 19 三余: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考点 20 先天禀赋(肾) 先天的精气 先天之气(元气) 肾为生气之根 后天饮食(脾) 水谷之精气 后天之气(宗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 自然环境(肺) 自然界的清气 肺为气之主

10、 考点 21 宗气,在胸中积聚,称作“气海” ,又名“膻中” 功能: 1、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行气血 3、临床上经常以心尖搏动位置(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盛衰 考点 22 营气 功能:1、营养机体 2、化生血液 考点 23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2)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3)推动津液的生 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1)维持人体正常体温 3.防御作用(1)护卫肌表,防止外协入侵 4.固摄作用(1)防止精,血,津液等物质无故流失 5.气化作用 考点 24 气的运动 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考点 25 血的概念 1、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

11、化生 2、血液存在脉管中,所以“脉为血府” 3、由心生,藏于肝,统于脾 考点 26 血的生成:营气,津液,精血同源 血的运行: (1)心气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2)肺朝百脉 (3)脾气统摄(4)肝之藏血 考点 27 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母血能载气 血能生气 血能养气 考点 28 津津 液液 性状 质地清晰 性状 质地浓稠 特点 流动性大 特点 流动性小 分布 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 孔窍,可渗入血脉 分布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 髓 作用 滋润 作用 濡养 考点 29 津液的输布 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肾的蒸腾气化、三焦的通利水道

12、 考点 30 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精 (4)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宗气) 考点 31 体质 1、先天禀赋决定体质相对稳定性;后天因素使体质具有可变性 2、偏阴质:身体机能偏于抑制,动作偏慢,反应较慢,性欲较低,易冷,畏寒,少 饮,多静,形体偏胖而弱,面色偏白,性格内向,精力偏弱,食量较小。舌质偏 淡,脉多迟缓。感邪后多见寒证、虚证、阴证,易生痰饮、水湿、冻疮等。在用药 上宜温,忌用苦寒。易感受寒、湿邪气 3、偏阳质:身体机能亢奋,动作敏捷,反应较快,性欲旺盛,易热,畏热,多饮, 多动,形体偏瘦而结实,面色偏红,皮肤多油,汗多。性格外向,容易急躁,自控

13、能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功能强盛。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象多数或细弦。 感邪后多见实证、热证、阳证、易化燥伤阴,易从阳化热伤阴,易生疔疮,痰热 等。在用药上宜凉润,忌用辛香燥热。易感受风邪、热邪、暑邪、燥邪等阳邪。 考点 32 六淫:又称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凑,易袭阳位;风邪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3.暑邪-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伤津耗气;多夹湿 4.湿邪-其性重浊、黏滞;阴邪,损伤阳气;趋下,易伤阴位 5.燥邪- 干涩,伤津;伤肺 6.火邪-

14、阳邪,其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生风;引发肿疡 考点 33 疫疠邪气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考点 34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 五行 所伤脏腑 病性特点及影响脏腑气机 喜过度 火 喜伤心 喜则气缓 怒过度 木 怒伤肝 怒则气上 忧过度 金 忧伤肺 忧则气郁 思过度 土 思伤脾 思则气结 悲过度 金 悲伤肺 悲则气消 恐过度 水 恐伤肾 恐则气下 惊过度 水 惊伤肾 惊则气乱 考点 35 饮食致病特点:不节制;不洁(净) ;饮食偏嗜(1)寒热偏嗜(2)五味偏嗜 劳逸失常致病特点:1、过度劳累(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

15、度。2、过 度安逸致病(不从事劳动和体育活动) 考点 36 痰饮常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的痰饮,浓度大,黏稠者为痰;浓度小,清稀者 为饮 痰滞在肺,咳嗽咳痰 痰阻于心,胸闷、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呕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 痰与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考点 37 饮留位置及特征症状 饮留胸胁 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悬饮 饮在胸膈 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支饮 饮溢肌肤 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溢饮 饮留肠间 则肠鸣沥沥有声痰饮 考点 38 瘀血的形成: 血行不畅而瘀滞:气虚、气滞、血寒、血热 血离经脉出血:内外伤,

16、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 考点 39 瘀阻部位及特征症状: 瘀阻于心 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 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 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 胁痛、痞块 瘀阻攻心 发狂 瘀阻胞宫 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 瘀阻于肢体末端 脱骨疽 瘀阻肢体肌肤局部 局部肿痛青紫 考点 40 瘀血病症的共同特点: 疼痛,肿块,出血 其他:望诊:面色紫暗,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象: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舌下静脉 曲张。切诊:脉象:细涩、沉弦、结代 考点 41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4、邪正盛衰转归规律: (1)正盛邪退-病势好转或向愈 (2 邪去正虚-病愈而体虚 (3)正虚邪恋-病势缠绵迁延而难愈 (4)邪盛正衰-病势恶化,甚则死亡 考点 42 虚实对比 考点 43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