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_作业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65519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中国诗_作业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中国诗_作业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中国诗_作业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中国诗_作业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中国诗_作业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中国诗_作业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国诗_作业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中国诗 作业1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髓(su)纯粹(cu)譬如(p)数见不鲜(sh)B停泊(b)撩人(lio)羡妒(d)鲜为人知(xin)C槛外(jin)饶恕(ro)涕泪(d)一蹴而就(c)D叫嚣(xio)犬吠(fi)颦蹙(c)轻鸢剪掠(yu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篇幅押韵一傅众咻居高临远B寥落辩别词气安和流毒无穷C静默亵渎吞言咽礼拔木转石D腐化震憾迥乎不同空中楼阁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每每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回肠荡气

2、;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C如果中国经济变成了如某些国家的零增长,或极低增长,任何“均富”思想都会变成海市蜃楼,和谐更无从谈起。D语感是对艺术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有了语感并不意味着诗歌阅读都可以事半功倍,一挥而就。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钱钟书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都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处。他不仅在为人和言行上,而且在学问上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B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未来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加重视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C湖南卫视总能在娱乐节目中引导潮流,从几年前的“超女”“快男”到而今的“我是歌手”,收视率一路飙升,具有

3、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D根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上最贵的单瓶酒名单,各重要品种单瓶酒的史上最高价都没有超过这瓶1958年的中国茅台。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创作的灵感会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和超越。,。,。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追求的人们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的降临吗?当然不是ABCD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

4、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

5、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 “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吧。我

6、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

7、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6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7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8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9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

8、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三、语言运用10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回答风趣而委婉。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希望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写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希望。(不超过40字)11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参考答案1解析:A项,“数”应读“shu”;B项,“鲜”应读“xin”;C项,“涕”应读“t”。答案:D2解析:B项,“辩”应为“辨”;C项

9、,“礼”应为“理”;D项,“憾”应为“撼”。答案:A3解析:A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运用不当。C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运用不当。D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字、绘画一动笔就完成。此处应用“一蹴而就”。答案:B4解析:A项,递进不当,应改为“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为人和言行上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B项,语序失当,“未来的教育”应置于“不仅”之后;C项,中途易辙,最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节目”。答案:D5解析:由“它是,是是”的句式可知排在一起。“那么”是从另一个角度转换话题,所以应排在的后面。答案:B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

10、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7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话是指上文中的。“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答案:“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8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

11、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据此回答即可。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9解析: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答案: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10答案: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11答案:内容:画面是一个身体被分割为两截的人:他的上半身身体肥壮、西装笔挺,趾高气扬地打着手机,远远地走在前面,衣服上写着“生活水平”四个字;在后面,是正在大步艰难地追赶的下半身,破破烂烂的裤子上写着“道德标准”四个字。寓意:漫画揭示了在当今社会,有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同步提高的现象。(或: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但其道德标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