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565314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8.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1_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2(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人们曾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 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和,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 亲之间的性状。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 水倒在一起,混和液是另外一种颜色,再也无 法分出蓝色和红色。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问题探讨,凤仙花,融合遗传,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Mendel,1822-1884),奥地利人,天主教神父。主要工作: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主要工作成就:,(1)提出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 (现代遗传传学确定为基因),(2)发现两大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

2、规律,豌 豆,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一 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结果既可靠,又易分析。,2.豌豆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种子 形状,子叶 颜色,花的 颜色,豆荚 形状,豆荚 颜色,花的 位置,植株 高度,性状:,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 生理特征如植物的抗病性、耐寒耐旱性等。,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图2 卷 舌 1、有卷舌 2、无卷舌,图3前额中央发际有一三角形突出称美人尖 1、有美人尖 2、无美人尖,图4 拇

3、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图5上眼脸有无褶皱 1、双眼皮 2、单眼皮,图6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图 7 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相对性状,此概念的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米,矮茎0.3米左右,2、兔子毛的长毛和灰毛,3、兔子的长毛和狗的短毛,4、狗的卷毛和长毛,1、黄豆茎的高茎和矮茎,小练一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一 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一 孟德尔为什

4、么选择豌豆,遗传图谱中的符号: P : : : : F1: F2:,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子二代,人工异花授粉示意图,1、去雄,2、套袋,3、授粉,4、套袋,基本步骤:,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杂交:,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杂交:,指不同品种个体间的相互交 配或传粉过程 。,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杂交:,自交:,指不同品种个体间的相互交 配或传粉过程

5、。,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杂交:,指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 过程。(植物中指自花传粉 和雌雄异花同株受粉),自交:,指不同品种个体间的相互交 配或传粉过程 。(异株异花),反交,正交,F1,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正交:,则以矮茎为父本,高茎为母 本,相交为反交,反交:,以高茎为父本,矮茎为母本, 相交为正交,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正交:,则以矮茎为父本,高茎为母 本,相交为反交,反交:,以高茎为父本,矮茎为母本, 相交为正交,显性性状:,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

6、)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正交:,则以矮茎为父本,高茎为母 本,相交为反交,反交:,以高茎为父本,矮茎为母本, 相交为正交,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隐性性状:,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 性状。,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 性状。,性状分离:,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二),几个基本概念:,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 性

7、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 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性状分离:,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结果,1. 子一代(F1)只表现出显 性性状;,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1. 子一代(F1)只表现出显 性性状;,2. 子二代(F2)出现了性状 分离,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 状的数量比接近3 :1。,结果,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结果,F2中出现的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为什么F1中只有高茎而没有矮茎呢?,为什么在F2中又出现了矮茎的性状?,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性状,F

8、2中的显性,F2中的隐性,显:隐,茎的高度,种子的形状,子叶的颜色,花的位置,种皮的颜色,豆荚的形状,豆荚颜色,787(高),5474(圆滑),6022(黄色),651(叶腋),705(灰色),882(饱满),428(绿色),277(矮),1850(皱缩),2001(绿色),207(茎顶),224(白色),299(不饱满),152(黄色),2.84:1,2.96:1,3.01:1,3.14:1,3.15:1,2.95:1,2.82:1,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

9、的遗传试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显性遗传因子(如D),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显性遗传因子(如D) 隐性遗传因子(如d),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显性遗传因子(如D) 隐性遗传因子(如d),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显性遗传因子

10、(如D) 隐性遗传因子(如d),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1)纯合子(如DD或dd):遗传因子组成相 同的个体,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二 一对相对性状(茎的高矮)的遗传试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显性遗传因子(如D) 隐性遗传因子(如d),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1)纯合子(如DD或dd):遗传因子组成相 同的个体 (2)杂合子(如Dd):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 个体,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三

1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配子,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

12、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

13、d,F1,配子,D,d,D,d,F2,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Dd,dd,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

14、,Dd,F1,配子,D,d,D,d,F2,DD,Dd,Dd,dd,高 茎,高 茎,高 茎,矮 茎,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高茎,DD,dd,D,d,配子,F1,Dd,高茎,Dd,高茎,高茎,Dd,F1,配子,D,d,D,d,F2,DD,Dd,Dd,dd,高 茎,高 茎,高 茎,矮 茎,3,:,1,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 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验证假 说是否正确。,测交实验:,Dd,X dd,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测交,d,配子,D,d,Dd,测交 后代,dd,高茎,矮茎,1 : 1,实际结果:30 34,假说演绎法一般步骤:,科学实验发现事实,大胆猜测推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测,反复实验揭示规律,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_,不相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遗传给后代,成对存在,融合,分离,分离,配子,( 2 )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行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 )只适用于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