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_教学设计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63655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_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登高_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登高_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登高_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登高_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高_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_教学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三)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二、教材分析(一)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

2、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目标。(二)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下联:民间疾苦,笔

3、底波澜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二)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4请学生再读。师生点评。5全班齐读。(三)研读鉴赏1律诗基本

4、知识。2诗眼:悲。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

5、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

6、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

7、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4鉴赏写景(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

8、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

9、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

10、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四)课堂小结(五)品读全诗1听范读,感受体会。2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再来品读:自由读。3请学生读。4全班再深情地朗读。(配乐)(六)拓展阅读江汉。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教师作品: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 ,重阳节。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疾病缠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和讨论法。学生采取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法、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附板书: 写景:风、天、猿、啸、渚、沙、鸟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水悲壮 情景交融 抒情:羁旅愁、身世苦、家国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