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_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561518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_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_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_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_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_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_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C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

2、,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故A项正确。答案:A2“孝文帝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千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材料说明了作者 ()代表鲜卑守旧贵族的利益认为北魏灭亡与孝文帝改革无关将北魏灭亡与迁都洛阳联系在一起全面否定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A BC D解析:材料作者将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后来北魏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说明他代表鲜卑守旧贵族的利益,但作者并未全面否定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答案:D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解析:从地理角度看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

3、环境。答案:A4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答案:C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答案:C6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

4、,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A项是前提;C项是其作用;D是其内容之一,但不是根本的。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交往中逐步消除之间的隔阂,融为一体。答案:B7“(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均田制的推行俸禄制的实行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 BC D解析:本题考

5、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答案:A8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答案:D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

6、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材料二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指出这一措施各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2)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解析:联系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史实,再结合材料从中进行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应结合商鞅变法加强思想控制和孝文帝革除旧俗方面分析。第(2)问应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说明。答案:(1)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穿汉服,行汉礼,加快封建化

7、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2)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一、自我测评(教材P36)1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提示: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孝文帝为顺应汉化大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孝”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谥号多采用“孝”字也就不难理解了。2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

8、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提示:给学生以合理的启发引导,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如饮食、音乐、体育运动、春节习俗等,可各抒己见。二、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36)看了材料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联系现实生活,看看身边还有没有这种现象?提示: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