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溪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61489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琅琊溪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琅琊溪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琅琊溪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琅琊溪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琅琊溪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琅琊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琅琊溪(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琅琊溪 宋 欧阳修,试卷讲评课之诗歌赏析,琅琊溪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8分),设问角度: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要求: 1.鉴

2、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即鉴赏评价。 高考考点: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试卷展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学习写景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 2.学习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 3.学习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情感目标: 学习欧阳修 的品质。,寄情山水,乐观豁达,知人论世,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思考:关于欧阳修,你还了解什么?,欧阳修醉翁亭记

3、,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背景: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 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滁州任太守。,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仍是积极向上的。,诗歌情感:,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思考:知人论世,思考欧阳修同写于这个时期的诗词情感方向是怎样的?,A.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理解,欧阳修寄情山水,乐观豁达。 B.注释中有“被贬滁州”,欧阳修本诗的情感应为“悲伤”、“壮志难酬”之类。,文本探究,探究一:诗歌中应用

4、了什么意象,表现了什么意境? 探究二: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探究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四:从虚实结合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1、讨论不超过3分钟;口头展示。 2、不展示的同学讨论其他问题,以备质疑; 3、其他同学质疑,可总结或拓展。,要求,琅琊溪 空山 雪消 溪水涨, 游客 渡溪 横古槎。 不知 溪源 来远近, 但见 流出 山中花。,思考:为什么溪源不是意象?学过的课文中有例子吗?,想象,探究一:意象,意境:,空山 雪消 溪水涨 游客渡溪 横古槎 山中花,(空旷,清幽),(雪融水涨),(赏玩之美),意象特征,意象,意境,(初春转暖),(古朴),(山中春意),冬去春来,雪

5、融水涨,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美丽 清幽 春意盎然,诗意赏析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 不断上涨。游客们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探究二,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答题要点:总结画面不同于罗列意象 与翻译,要有总结概括性。,探究三: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答题要点:1.知人论世 2.结合注释 3.分析意象意境,抓住景情关系

6、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答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 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探究四: 从虚实结合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分析: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的实景来写溪流源头的虚景,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1、实写: 2、虚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7、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 疑是银河落九天。 ( )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4.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实,实,实,虚,虚,虚,虚,虚,虚实手法判断练习,答题步骤,1、指出实景、虚景 2、点明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3、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互相映衬,

8、烘托渲染情绪 c.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激发想象,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实写: 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 虚写: 遥远的潇湘 凄清的猿啼 效果: 烘托氛围 表达情感,参考答案 :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 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 虚实相生, 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 表达了对友人

9、不舍和牵挂之情。,李白 怀有远大的志向,但现实的生活,坎坷的遭遇,又使李白郁郁不得志。但他自信 “天生我才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面对23年的贬谪生涯,他高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为霞尚满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被贬黄州,胸中抱负难以实现,但他却无喜无悲、胜败两忘,高歌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被贬之后,不因此消沉,反而积极体察百姓疾苦,为百姓分忧解难,一切的动力只来源于他的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逆境,对待不幸,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屈从命运,随波逐流,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敢于同命运搏斗,与不幸抗争,人生才能绽放璀璨光芒!,O(_)O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