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54161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的艺术特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厢记的艺术特色西厢记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在体裁上、结构上、场面处理上、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语言风格上,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首先,在体裁上,王实甫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元代杂剧依照惯例都是一本四折,间或有一本五、六折的。西厢记写成了五本,在第二本里又写了五折,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以多本杂剧来连演一个故事,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但是,西厢记篇幅虽长,写来却一点儿也不松懈,一气呵成,结构谨严,场次洗炼,每一折都是一个整体中的有机部分。戏剧冲突的形成和解决,显得突然,其实又很自然,符合于生活的逻辑。偶然性的事件对人物发生影响,都是通过人物的内在性格而起作用。作者在布局有波澜,戏剧的冲突一直在发展。往往一波未

2、平,一波又起。孙飞虎事件之后,张生和莺莺的好事似乎没有问题了,可是发生了老夫人的赖婚。莺莺的赖简又是一个惊人的波折。“拷艳”之后好像应该平静下来,老夫人又逼着张生上京应试。第五本里又有郑恒来破坏。张生和莺莺就在这惊涛骇浪中发展着他们的爱情,为爱情而斗争,经受种种考验。读者的心灵一直为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所吸引。“拷艳”、“哭宴”、“惊梦”三折紧紧连在一起,分别对红娘、莺莺、张生三个人物形象作了集中的描写,折折都很动人,成为全剧中的精华。这表现了作者的气魄和大手笔。“惊梦”一折对梦境的处理手法,也很新颖。冷清清的秋夜,在“旅馆欹单枕,秋蛩鸣四野”的环境中,莺莺在梦里出现了。她私奔出城,追赶张生,要

3、满足她“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心愿。这是莺莺性格的可能发展,但在当时现实的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作者把它处理为一个富有诗意的梦境,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并没有离开现实的原则。其次,在塑造人物方面,王实甫表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笔下的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都是概括性很强而又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已成为公认的杰出的典型,这在爱情剧中是了不起的成就。作者深刻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无比的精确性把它们表现出来。他善于通过矛盾和冲突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都很合情合理,严格依据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在这样巨大的篇幅中比较完整地和比较丰满地描

4、绘出人物的性格,王实甫展现了他塑造人物的才华。心理描写在西厢记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它是作者用来揭露张生和莺莺两人性格的一种主要手段。即使是在短短的说白之中,作者也常常赋予丰富的心理内容。比如莺莺看到了红娘传来的简贴,心里明明很高兴,表面上却故作矜持。她对红娘说:“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什么模样?”这里真是写尽了莺莺的搭讪、作假和担心的神态和心情。有些场合是通过第三者的观察,如整个第三本是由红娘观察张生和莺莺两人,揭露他们的心事。第一折写红娘奉小姐之命到西厢去探望张生,第二折写红娘从西厢回来,带来

5、了张生的简贴儿向小姐复命,从她的口里,描摹出两个人“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指;一个丝桐上调弄出离恨谱,一个花笺上删抹成断肠诗;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传心事: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第三折写花园烧香,莺莺赖简,三个人各怀着一番心事。又是从红娘的眼里,反映出张生的急迫和莺莺的矜持。第四折写红娘带了莺莺的“药方”去探望病重的张生,又一次描绘了张生经不住“赖简”的折磨,“鬓似愁潘,腰如病沈”的相思情状,莺莺用“药方”与张生定下幽会之约,却又不肯对红娘明讲的羞怯心理。以上都是间接的和侧面的心理描写方式。西厢记中还有大量的对男女主人公所作的正面的心理描写。他们的相思之苦,他们的离愁别绪,

6、他们的愤懑和怨诉,他们的激情和喜悦,这些都写得真切动人,似乎能发掘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充分表现他们在爱情的悲欢离合中强烈的情绪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再次,西厢记是一部大型的诗剧。它的文辞优美,诗意浓厚,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是无与伦比的。它的语言风格清丽华美,创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氛。在描写个别人物时,为了使人物个性化,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变化。张生的唱词明朗,莺莺的曲文含蓄,红娘的语言带有泼辣的特色,惠明的语言粗犷。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整个语言风格的统一性。西厢记的语词中融入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名句,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口语中的成分。作者好似一个语言的魔法师,他能把这两者统一在一起而并不显得不协调,也能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点化成为富有诗意的文学语。作者又善于形容取譬,所选择的形象鲜明生动,如“琴心”一折中对琴音的描写,用了一连串非常巧妙的比喻,或从侧面烘托,或从正面设想,使读者印象深刻。西厢记中大量的句子写得精彩,给人以诗的享受,而且琅琅上口,富有音韵节奏之美,所以历来为人所传诵。它的说白也比较讲究,很少像其他杂剧家那样插科打诨,看得出来作者在这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中华文学通史第三卷古代文学编 华艺出版社(有删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