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2666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单 辉一、传的定位与传记的范畴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记述,也有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我国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史书,譬如左传中就记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过左传所记就文体而言,尚难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因为它还不具备纪传体形式集中记述人物的特点,还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史实,不是把一个或几个人的事迹集中到一块儿记述。人们欲了解晋文公重耳其人,至少要看从鲁僖公四年到鲁僖公三十二年近30年的记载。这中间有大量的与晋文公无关的史料。就严格意义上的传记而言,当始于史记中的纪传体人物传记。 宋以前,除史官外,他人不可修传。所以,唐柳宗元只能写段太尉逸事状而

2、不敢作传。宋以后,非史官也可为人作传了。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曾把传记分为4类:“一曰史传(有正变二体),二曰家传,三曰托传,四曰假传。”唐代的刘知己在史通中还提到过“别传”和“内传”。刘所说的“别传”其实就是徐师曾所说的史传变体(吴纳称之为“小传”)。刘所说的“内传”则是指正史外以遗闻逸事为主的传记(如汉武帝内传等)。“外传”按刘知己的说法,“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语载言,传诸孔氏”(史通)。现代语体文常用的传记形式大体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一般也被视为传记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诸多形式的传记中,一

3、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史(志)学传记,即以记述翔实的史料为主的传记;另一类为文学传记,即以史实为根据并兼容大量想象性的描写的传记。两类传记的划分只是大体上的,有许多笔法在两大类传记中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鉴状态。文学传记一般有较强的历史文献价值,史学传记一般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二、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同点1、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共同点一是都表现本质的真实。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都要求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以及所记人物的本质特征,要求体现出所记对象的本质真实或真实的本质。不体现本质真实的现象或歪曲地表现本质真实的现象,无论史志人物传还是文学传记均不应收录。任何传记的收录对象都是经过精心

4、选择的、有代表性或典型意义、能反映时代及传主本质特征的对象,绝非有闻必录、有载必录。二是都受制于人物的原型。两大类传记的典型创造或记述以及思想意义都取决于人物原型事迹(材料)本身的典型性和本来价值,记述对象都必须有史实根据。如果人物原型不是杰出的、有代表性的、推动或阻碍了历史前进的人物,则都不会成为两大类传记的记述(描写)对象。三是都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两大类型传记除了都具有史料价值外,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艺术价值,都调动相同或不同的文学手段去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风貌,以及与传主密不可分的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都调动相同或不同的文学手段力求使传主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呼之欲出,避免

5、使传记干瘪、单调、味同嚼蜡。2、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不同点一是不同的描写方法。夸张的运用。文学传记运用夸张笔法应为题中应有之义,史志人物传记述中的夸张就少多了,但也不鲜见。史记中关于申包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的记述、关于樊哙“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描绘,关于“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渲染,显然都是被夸大过了的史实。心理描写。恰当得体的心理描写会使各类传记中的传主性格丰满、完整、准确。但在心理描写的使用量上,文学传记相对要大一些,而且多借助于想象;史志人物传中的心理描写则相对少一些,而且尽可能地有历史依据。史家的任务是自觉地写历史而不是自觉地进行文学创作,细致的纯

6、心理描写对史志人物传来说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与文学传记相比,史志人物传的心理描写较少而且谨慎,它更强调心理描写的历史依据。譬如雷锋传中有关雷锋雨夜送大嫂的心理活动记述,就是以雷锋日记为依据的记述。故事情节与故事细节。文学传记大量运用“故事情节”(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完整事件)与“故事细节”(细小事件、叙述事件中的细微末节)去展示传主的本质特征与性格特征。真实、丰富、完整、典型、精彩、曲折、新颖、流动的故事情节,以及真实、生动、新鲜、典型的故事细节对文学传记无疑是重要的。从一定意义说,没有故事情节和故事细节就等于没有文学传记。与文学传记不同的是,囿于史志人物传的篇幅、囿于史志人物传的真实样式,

7、史志人物传的故事情节和细节相对简单一些。史志人物传也着力于故事情节的记述,譬如项羽本纪就着力突出了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故事情节。史志人物传也青睐于故事细节,史记就用高祖临死骂医拒绝治病的小故事再次显露其泼皮无赖的性格、用项羽至死不肯过江表现了他的自负、用李广宁死不肯“复对刀笔之吏”显现了李广性格的倔强。史志人物传所记传主的性格展现因篇幅所限更多地要靠细节而不靠情节。细节是史志人物传中人物灵魂的窗户,内涵深厚的细节在志传中最能见微知著,以一当十。二是不同的褒贬方式。文学传记的褒贬方式一般为寓评价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之中,它既记述人物的生平,又对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功过得

8、失进行客观评价。史志人物传的评价方式较之于文学传记相似之处颇多,只是相对含蓄一些,但也不排斥作者直接站出来明示褒贬。一方面,史志人物传也把作者的态度寓于对传主言行的记述之中,通过传主的言行传达作者的爱憎,此为“暗示”之谓;另一方面,史志人物传作者还通过传中其他人物或作者自己直接出面进行评价,此为“明示”之谓,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即为此类明示性评价。三是不同的结构方式。文学传记的结构形式是灵活的,它既可以是横式结构(按人物生平事迹性质的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其内容为横的发展的结构方式),把传主生平事迹中看似无必然联系的故事、事件平列起来,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来记述传主的事迹、思想特征及性格特征;也可以

9、是纵式结构(一脉而贯、逐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即按传主成长过程和传主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以时间的推移为脉络安排层次,依次描写);还可以是纵横交错式结构或时空结构(即记述者根据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对传主事迹进行编排布局,一般呈现时空交叉状态)。而史志人物传结构方式的灵活度则稍逊一筹。尽管史志人物传的各种结构方式也兼而有之,但一般以纵式结构为主。也时常采用双线结构(同时记述两传主的生平)或复线结构(记述两个以上传主生平)等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史记中的合传即属此类结构方式,如儒林列传、酷吏列传等,一传之中可记两三个人乃至十几个人。细节记述是关键史志人物传写不活的症结在哪里呢?在细节。 第一,史志人物传

10、要求记述传主的“一生行谊”,要求“包举一生而为之传”,追求记述传主生平要具概括性和凝炼性;第二,由于文体特征所致,史志人物传较之于文学传记在篇幅上相对小一些。但是史志人物传过分局限于“包举一生”、过分局限于文体特征(文字不宜过长,少用故事情节),其结果便导致了志传记述的骨骼化、履历化,传主活的东西被泯灭了。文学传记的引人入胜、血肉丰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情节为依托的。在史志人物传中少量引进真实的故事情节对于写活传主无疑是必要的,既有利于突出传主的思想特征和性格特征,也有利于使传主活起来,使史志人物传更具可读性、欣赏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存史价值等多元的价值涵量。在这一点上,我们确有必要解放思想,

11、适当放宽史志人物传的字数限制,适度地引入故事情节,譬如史记中“鸿门宴”、“钜鹿之战”、“垓下之围”那样的故事情节。然而,使用细节的情形就与使用故事情节不同了。第一,史志人物传中对传主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以及与传主有关的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一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记述,可以“推微知著”、“搜间传神”(章学诚文史通义),可以具体、生动、鲜明地表现传主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可以增强史志人物传的真实性、可感性和感染力;第二,细节记述用墨不多,少量传神的文字即可达到写活传主的目的。类似小说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在弥留之际伸出两个指头不肯瞑目,直到赵氏悟出他的用意、挑去一根灯节后严监生

12、才安心死去的细节,类似史记中高祖临死骂医拒绝治病、项羽至死不肯过江、李广宁死不肯“复对刀笔之吏”的细节,既用字少,又能入木三分地显现传主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特征,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大量引进少而精的真实细节,能使“包举一生而为之传”与“起死人而肉白骨”在有限的篇幅内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使史志人物传既具全面性又真实丰满。应该充分意识到细节记述对写活传主的重要意义,换言之,从一定意义上说,细节是史志人物传写活的关键所在!史志人物传的细节记述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所记细节必须是具真实性的,必须有充分的史实依据,不可为了“抬高”传主而想当然地杜撰细节。如果一个细节是假的,那么,整个史志人物传的真实性就令人置疑了。第二,所记细节必须是典型的,必须在传主的一生行为中具有代表性,必须能够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展现传主的思想和性格特征,那种堆砌、繁琐、冗杂的细节记述既无必要又会扰乱读者的视线并损害史志人物传的思想意义。 第三,所记细节必须符合传主的身份和教养,必须能准确、恰当、鲜明地表现这一传主与其他传主之间各方面的细微差别,符合各个传主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