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2580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学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1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文本解读知识积累用多媒体出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

2、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信息筛选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明确:作者没有直接

3、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合作探究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

4、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5、。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这一切。物是人亡,悲上生悲;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分析鉴赏本文的一个成功之处是进行细节描写,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

6、邪恶不能被打倒呢?2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明确:这些细节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法西斯对集中营中的女囚摧残已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明确: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千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拓展探究二战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作为我们

7、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提示: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维护世界和平。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作业设计1比较所学两篇新闻的异同。2在学习本课的同时,我们不会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日军罪行的资料,谈谈和平的意义。板书设计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传达作者的情感对生命人性的

8、思考,对和平的向往习题解答一、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设题意图: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参考答案:见“合作探究”问题1。二、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设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到的新闻报道,体会文章独特的写法。参考答案: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

9、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后一问题最好让学生找几篇新闻,对比着看看。我们平时所见的大部分是相对客观的报道,本文则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

10、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4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设题意图:品味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参考答案:对于1.3.4句的理解可见前“合作探究”和“分析鉴赏”。第2句: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四、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1“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

11、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写作练习。参考答案:略。设计点评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体会匠心独运的写作视角,二体会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从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