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范君三章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2506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哀范君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哀范君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哀范君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哀范君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哀范君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哀范君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哀范君三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亥革命的挽歌鲁迅哀范君三章史实证析哀范君三章 (1912年)鲁迅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群小之大狼狈。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 注释:原诗最初发表于

2、1912年8月21日绍兴民兴日报,署名黄棘。1934年 鲁迅把第三首编入集外集时题作哭范爱农,“当世”作“天下”,“自” 作“合”,“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作“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许寿裳怀旧:“先兄读了,很赞美它;我尤其爱狐狸方去穴的两句,因为他在那时已经看出袁世凯要玩把戏了。” 诗鸱鸮:“风雨所飘摇。” 白眼:晋书阮籍:“(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鸡虫: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鸡虫暗指排挤范爱虫的自由党 主持人何几仲,故“奇绝妙绝”。 荼苦:诗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海草三绿,不归国门。” 大圜:吕氏春秋序意:“

3、爰有大圜在上。”绪言: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哀范君三章是鲁迅于1912年7月22日夜在闻知友人范爱农溺水而逝的消息后写下的悼亡诗篇。最初以“黄棘”的笔名发表于1912年8月21日绍兴民兴日报上。 辛亥革命这场20世纪初席卷中国大地的风暴与鲁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 Q 正传、药、头发的故事、风波等大都以辛亥前后的东南社会为背景,以辛亥革命为题材。在这些小说中鲁迅剖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但是这些作品都是在鲁迅经历了革命的失败,经过一段时期深刻的反思而得出的结论。辛亥前后鲁迅所留下的文字并不多,事涉辛亥革命的更属凤毛麟角。因此哀范君三章为我们了

4、解当时鲁迅的真实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仅就哀范君三章的有关史实试图作一些浅显的证析。 一 1912年,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依然强大的封建反动势力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略为喘息之后如同天边反扑而来的乌云时时刻刻威胁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代表着封建复辟势力的袁世凯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时间满清旧臣占据了中央政府,重建封建帝制的阴谋正在暗中秘密酝酿。 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也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国时局的发展。混乱的局势提供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的有利时机。1912年5月,英国

5、武装入侵西藏;6月,沙俄铁骑踏开新疆大门;日本、德国又接踵而至在内外交困之中,辛亥革命所带给中国的希望之光又迅速地暗淡了下去。 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复。绍兴官府惶恐万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密谋着对策。11月6日,绍兴宣布独立。第二天,即11月7日,范爱农就兴高采烈地拉着鲁迅“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当时,武昌首义之后各地所建立的革命政权大多被立宪派所篡夺,如原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即旅长)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曾赞成杀害鉴湖女侠秋瑾的旧

6、官僚、立宪预备会的汤寿潜被推举为浙江省都督;而绍兴在独立之后原绍兴知府程赞清则摇身一变成了绍兴军政分府府长,曾力主“平毁秋墓”后隐匿于绍兴的原浙江巡抚衙门刑名师爷章介眉出任军政分府治安科长,“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都开始“咸于维新”了。 当然,民国肇始总还是要有一些新气象的。11月,鲁迅和范爱农的老相识、革命党人王金发率领着数百名革命军在民众一片“革命胜利”、“中国万岁”的欢呼声中进了绍兴城。进城伊始,王金发立即改组了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分府,自任都督,逮捕了章介眉。继而又宣布免除一年钱粮、崇平价米等与民生息的政策,颁发安民通告十则。同时,王金发还接见了鲁迅、范爱农等一

7、批旧日的朋友。作为新政之一,王金发任命鲁迅为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并给予校款二百元。鲁迅又介绍范爱农出任学堂学监一职。但好景不长,“绿林大学出身”的王金发刚进城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不久,越社负责人、以前的学生宋紫佩来拜访鲁迅,提出办一份报纸来监督绍兴军政分府,希望发起人能借重鲁迅、陈子英、孙德清等人的名字。鉴于王金发等革命党人的兑变,鲁迅答应了这个请求,并建议报纸命名为越铎日报。铎,原指大铜铃,后泛指警钟。鲁迅希望新办的报纸能使王金发等人警醒。1912年1月3日,越铎日报第一期出版。在创刊

8、号上鲁迅以“黄棘”的笔名发表了越铎出世辞一文,文章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国士桓桓,则首举义旗于鄂。诸出响应,涛起风从,华夏故物,光复太半,东南大府,亦赫然归其主人。”但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再一次使鲁迅看清了这场革命的本质。 对于这份“开首就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的越铎日报,王金发渐渐有了怒意。他不仅送了五百元钱贿赂报馆,甚至传言要用手枪打死鲁迅等人。1912年3月,越铎日报馆终于被一群士兵捣毁,报刊发起人之一孙德清的大腿上还挨了一枪刺。与此同时,鲁迅因批评报社某些人员接受王金发的贿赂而与他们发生分歧。此时山会师范学堂的经费也因王金发的“怒意” 而断了来

9、源。这些情形促使鲁迅决意离开故乡绍兴。 这时正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部总长。时在部中工作的许寿裳向蔡元培极力举荐鲁迅,于是蔡元培便托许寿裳延聘鲁迅来教育部工作。对于鲁迅赴南京教育部任职,范爱农也很赞成,但感于老友的远离还是觉得颇为凄凉,说:“这里又是这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 二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蔼农。浙江绍兴皇甫庄人,1883年4月9日(清光绪九年三月初三)诞生在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中。范爱农3岁丧父,5岁丧母,与妹妹范云姑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任该校副办(副校长),兼算学、测绘、体操教习。徐锡麟的教诲下,范

10、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1905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及陈伯平、马宗汉等人赴日本留学。当时正在日本学习的鲁迅曾应陈子英之约前往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见面之际,由于一些琐碎的小事,鲁迅与范爱农之间产生了误会。 1907年,徐锡麟、秋瑾等人因起义失败而惨遭满清政府杀害。消息传到日本,群情激奋。留日学生秘密开会,决定派一位同情中国革命的日籍人士前往绍兴去接徐锡麟的眷属来日。同时举行集会,悼念徐锡麟、秋瑾诸先烈,谴责满清政府的暴行。在会上,鲁迅等人提议“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这一主张立即遭到了范爱农的反对。鲁

11、迅“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认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可见当时争执是很激烈的。其实两人之间的分歧主要还是由于误会而造成的,范爱农的冷漠自有他难言的苦衷。就在1907年7月15 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烈士在绍兴殉难的那一天,两江总督端方给满清政府驻日使臣杨枢发了一份密电,全文如下: 东京,清国使署杨大臣鉴:瀛,逆匪徐锡麟之弟徐伟供称,同党沈钧业,号馥孙,浙绍人,系早稻田学生,现寓牛区东乡方家;又会稽人范肇基,号爱农,在物理学校,均有通逆谋乱确

12、据。祈随时密察两生举动,不论其何时回国,先期电知,以便设法密拿。切勿稍露痕迹为要。范爱农既是被满清政府“暗察举动”并“设法密拿”的“逆匪同党”,他的一言一行必须更为谨慎小心。况且在他看来,向残暴的满清政府发什么通电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杀的杀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当然是范爱农在悲愤之际所说的偏激之辞。 后来,范爱农因祖母病故不得不回到绍兴老家。虽然满清政府没有对范爱农施以毒手,但终因他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又是“有通逆谋乱确据”的“逆匪同党”,故“受着轻蔑,排挤,迫害,几乎无地可容”。1910年夏,范爱农因不愿与有谋害秋瑾烈士之嫌的代理监督杜海生共事,辞去绍兴府中学堂舍监一职。是

13、年8月15日,鲁迅在给许寿裳的信中写道:“前校长蒋姓,去如脱兔,海生检其文件,则凡关于教育者,竟无片楮,即时间表亦复无有,君试思天下有如此学校不?仆意此必范蔼农所毁以窘来者耳。斯人状如地总能如是也。”离开学堂之后,范爱农只好回到皇甫庄“躲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 1910年8月,鲁迅应邀回到绍兴,在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兼博物教员。这一年,他与范爱农又见面了。自此,范爱农每次进城必定拜访鲁迅。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以前的误会尽释,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绍兴光复之后,鲁迅介绍范爱农出任山会师范初级学堂监学,共同从事革命运动。但是王金发所领导的绍兴军政分府让鲁迅、范爱农甚感失望。 1912年3月在

14、鲁迅离绍赴宁任职后不久,范爱农给鲁迅写了一封信,由于此信反映了当时绍兴的政治环境和范爱农的坚强性格,兹抄录如下: 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勾留耳。现承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未允他,拟阳月杪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罗扬伯居然做第一科课长,足见实至名归,学养优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学务科员,何莫非志趣过人,后来居上,羡煞羡煞。令弟想已来杭,弟拟明日前往一访。相见不远,

15、诸容面陈,专此敬请著安。弟范斯年叩,廿七号。越铎事变至此,恨恨,前言调和,光景绝望矣。又及。 此后不久,范爱农被山会师范学堂新任监督、绍兴孔学会会长傅励臣及该校职员、绍兴自由党头目何几仲等人排挤出学校。一时之间范爱农和他的妻儿衣食无着,只好寄食于旧日留学日本时的同学、时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司长沈复生(即前文端方密电中所提及的沈均业)杭州的家中。仅1912年5月短短的一个月中,范爱农即给在教育部工作的鲁迅(这时教育部已迁往北京)写了三封信,信中所述颇为凄凉。然而鲁迅刚刚任职教育部,自身尚未安顿,一时爱莫能助。后来,鲁迅曾遗憾地回忆道:“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

16、1912年7月10日,在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在绍兴皋平附近的河中不幸溺水身亡。“如此世界”,“惟死而已,端无生理”,范爱农是被封建反动势力迫害死的。他的死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控诉和批判!消息传到北京,鲁迅为之沉痛不已,“悲夫悲夫,君子无终,越之不幸也,于是何几仲辈为群大蠹”。在7月22日这一风雨之夜,鲁迅挥笔写下了哀范君三章。 三 哀范君三章是鲁迅满怀深情所创作的三首旧体诗,诗中不仅寄托了对友人无尽的哀思,也饱含着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省。 第一首诗,鲁迅以辛亥革命为时代背景,从中刻画了范爱农蔑视反动势力,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风雨飘摇日”,诗歌从一开始就点明了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虽然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