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1573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2.了解别里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3.熟悉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熟悉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通过文本的细读把握作品内容2.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 导入:有人说,自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写到:“鹰击1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见,追求自由是生命的本义。上节课通过对祝福的学习,我们知道祥林嫂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今天这篇课文的题目叫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顾名思义是一种束缚自由的东西,可见这篇课文也是在讲人的自由被束缚的主

2、题。现在让我们走进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文学世界,去看看本文的主人公是被一种什么样的套子套住了。 二 作者介绍: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契诃夫的了解? 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1880年契诃夫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同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做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其作品有的以日常生活的笑话故事为题材,斥责沙皇专制统治;有的嘲讽官吏奴才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有的表现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憎恨,如万卡风波等;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

3、识分子为题材,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文学教师等。有人评价契诃夫“只用一个词就可创造一个形象”,这句话道出了他在语言文学上的高深造诣。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 三 时代背景介绍:这篇课文是契诃夫代表作之一,写于1898年。大家知道十九世纪末的俄国社会是什么情况吗?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

4、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四情节与结构分析: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本文的情节与结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

5、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第二课时五解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思考下面的问题:“套子”指的是什么?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 请同学回答: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 生活套:(衣着):雨鞋、雨伞、棉大衣、伞套、表套、小刀套、竖起的衣领、黑眼镜、羊毛衫、堵耳朵眼、车蓬 (居住):卧室、帐子、被子、门、 职业套:古代语言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从实现到行为,从内心到外表,里里外外都套上了套子,是名

6、副其实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六解析第二部分 1.这部分包括哪几个相关情节? 这部分通过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争吵事件三个情节讲述了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恋爱失败、死去,从而展示套子的危害和别里科夫的悲剧。 这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害怕出乱子的人怎么会恋爱呢? 课文连用了三个词“撮合”、“怂恿”、“游说”,这说明他不是自愿的,经过别人反复劝说,才“昏了头”,决定结婚。他决定结婚的原因有五条: 1. 撮合、怂恿、游说 2. 华连卡向他表示好感 3. 华长的不坏,招人喜欢 4. 五等文官女,有田产 5. 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以上种种均为外界因素,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

7、决定结婚只是昏了头。 别里科夫把正常的男婚女嫁也看成不合常规的事。虽然他决定结婚了,但是他内心依然疑虑重重,生怕发生什么乱子。后来真的发生了乱子,婚事很快吹了: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幅漫画,弄得别里科夫难堪极了;hualianka姐弟骑自行车气得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最后别里科夫找kewalianke谈话,kewalianke生气地把他推下楼梯。经过这么一推,加上华连卡一笑,别里科夫在笑声中死去,他也永远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这个别里科夫,由于别人撮合刚刚有了一点点走出套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很快很轻易地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套子思想”给扼杀了。别里科夫有着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论调、

8、套子式的举动,但是最为顽固最难以改变的是套子式的思想。 小说独出心裁地把别里科夫那样一个僵化的人物放到爱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看人间最激动心灵的情感爱情,能否激起他一丝活人的气息呢?能否把它从套子中召唤回来呢?课文用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使主人公在千百年来人们热烈赞美的爱情面前露出了本质:试想,一个连结婚的念头都无法产生的人,一个连结婚都害怕闹出什么乱子的人,他的心灵已到了多么枯竭的地步!华连卡是一个对新生活充满热情,毫无保守心理,对打破旧的生活方式毫无顾忌的人。小说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的乱子,于是

9、别里科夫被自己的套子套死了。他害怕自己被从楼梯上推下来的事被上司和别人知道闹出什么乱子,于是他在惊恐和担忧中死去。这也是他必然的命运。 2.我们回到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的倒数五、六行,看这两句话:“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一个整天战战兢兢、留神不安的小人物能够辖制全城呢?为什么大家都怕他?大家的怕与别里科夫的怕有什么关系?请在第二部分找答案。 明确:大家请看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对话,大家划出这四句话: 1.“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 2.“校长会听说您

10、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3“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4.“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一共六段对话,其中就有四处提到政府的规定和上司的权威。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别里科夫的言行和思想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他不但把自己装进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至此,我们也就回答了在第一部分提出的“套子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套子”指的是沙皇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言行和生活的束缚。 别里科夫所维护的沙皇专制,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另一方面又

11、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大家的怕和别里科夫的怕都是内心深处的奴性使然:怕的总根源是沙皇专制制度。因为沙皇专制严酷,人们内心都充满着恐惧。这正体现出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意义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七解析第三部分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为什么“从墓园回去的时候,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为什么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原样了? 课文最后提到“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说明“套子”是非常强大非常顽固的。沙皇专制制度是滋生

12、套中人的土壤,沙皇专制制度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作者提醒人们:必须从根本上推翻专制制度。 八总结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9世纪末的性格封闭、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害怕变革可悲可怜的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他的可憎可怜在一定程度上正表明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长出”了变态的“别里科夫”们,而奴性的别里科夫们又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这个反动制度。别里科夫怀着无尽的忧虑与恐惧,缩进了“套子里”;然而被

13、“套子”精神浸透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那个社会。所以课文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因为“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此,作者把矛头指向了别里科夫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沙皇专制制度;实在的,当时的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套子”,这个小城不过是其缩影罢了。总之,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预示了他们的结局只能是与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一起灭亡。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当时现实生活的腐朽,进而起来改变现实;它

14、帮助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和批判自身的弱点,以便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不仅如此,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永远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启示。 九.艺术特色 1.一般性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地构思技巧 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刻画,解释其套子性格,但这只是对主人公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够具体深入;因此作者独具匠心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恋爱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点”的渗透使别里科夫的形象骤然立起来了,变得更加鲜明生动。点面

15、结合使别里科夫的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2.讽刺手法契诃夫是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讽刺文学的典范。 (1)夸张和漫画手法 夸张:写他对任何细小的刺激都惊恐不安,用了夸张手法 漫画手法:写别里科夫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用了漫画手法 (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把教师骑自行车和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3)对比:别里科夫荒谬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的对比构成讽刺效果 十. 在课文之外还有那些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死后,留给我们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 1.其它作品中:鲁四老爷 2.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者 除了金钱的套子外,生活中还有虚荣的套子,名望的套子,在学校里,升学率算不算一个套子呢?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尽管人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莎士比亚地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曾热情赞美人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不会甘愿受摆布。我们要有开放的眼光,批判的精神,斗争地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命地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