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1522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周优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熟悉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了解文言向白话过渡的痕迹;了解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章回结构的特点。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领会“官逼民反”的现实,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欣赏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同时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通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了解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线索;掌握古

2、代小说发展的规律;并系统归纳整理古代小说的相关知识。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群英会蒋干中计1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这部小说尊重史实,又带有传奇色彩。以史料为基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史料,而是按照历史生活的本质,进行精炼的概括和合理的虚构,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又体现了艺术的真实。小说善于描写大大小小的战争。总计有四十余次交战,千变万化,摇曳多姿,注重写出战争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这部小说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文不甚深,言

3、不甚俗”则是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两人曾共同从事创作。他著有十七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最早版本为明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2文章背景本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赤壁之战的著名片断。在此之前,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得了荆州,气焰很盛,准备顺江东下。东吴孙权经过一阵犹豫之后,接受了诸葛亮的劝说和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曹操的青州、徐州之兵不习水战,顺江东下要依靠荆州水军。荆州降将蔡瑁、张允“深得水军之妙”,被曹操

4、任命为水军都督。周瑜为了要打败曹操,决心用反间计除掉蔡、张两人。曹操手下的蒋干盲目自信,以为可以凭交情去劝说周瑜降曹,结果送上门去充当了周瑜实行反间计的助手。3情节把握这篇课文虽然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除掉蔡瑁、张允,是本文矛盾的焦点,全文10个自然段,按故事情节可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个部分,叙事明白,线索清楚。一、序幕:毁书斩使,初战告捷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1自然段),曹操遣使送书,周瑜毁书斩使。第二层(第2自然段),三江口之战。二、开端:夜窥水寨,欲除蔡、张;蒋干来访,周瑜定计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3自然段),偷窥水寨,决计先

5、除蔡、张。第二层(第4自然段),蒋干来访,周瑜定计。三、发展:大会群英,摘剑监酒;显示实力,舞剑狂吟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5自然段),写周瑜先发制人,封蒋干之口。第二层(第6自然段),大会群英,巧设妙计,引诱蒋干步步进入圈套。四、高潮:入帐共寝,蒋干盗书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7自然段),让蒋干有条件盗书,使蒋干相信“书”是真的。第二层(第8自然段),让蒋干坚信不移。五、结局(第9自然段):曹操中计,误杀蔡、张。六、尾声(第10自然段):反间成功,周瑜大喜。问题探讨:(1)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

6、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代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2)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

7、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因此,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3)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一是周瑜故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相信降书属实,二是安排人在

8、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故意漏出一句“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蔡、张二人“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所有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明之处,(4)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细作探知”一段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代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9、4人物形象分析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周瑜、蒋干、曹操的性格特征。周瑜:(1)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明确: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2)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3)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闻干至,笑

10、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他。“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自己抗曹之心不可动摇。“(瑜)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

11、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蒋干: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明确: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耳”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

12、”,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曹操: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明确: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致中计误

13、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可见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观,加之刚愎自用而中计的。(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关于水浒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

14、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本,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

15、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一般认为水浒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2文章背景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见于水浒传第七至十一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段落,节选自第十回。这回书主要写高俅对林冲的迫害步步紧逼,派陆谦火烧草料场,阴谋害死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失掉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从原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变为一个坚决反抗的英雄,在手刃陆谦之后,毅然投奔农民起义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以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3理清故事情节被发配沧州的林教头开始时随遇而安,后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得知了奸贼要加害自己,于是在山神庙前手刃奸贼,投奔梁山。本文的情节由四部分组成(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序幕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开端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