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3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0891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说课稿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再别康桥》说课稿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再别康桥》说课稿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说课稿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说课稿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

2、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

3、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4、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

5、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