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99977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阅读】项羽刘邦成败的个性分析摘要:秦代末年,楚汉相争,看似稳操胜券的项羽失败了,刘邦却后来居上,这不仅有时代的原因,更有个性上的因素。本文将二人的个性予以比较,试图揭开谜底,理解历史的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键词:项羽 刘邦 个性 比较秦失其鹿,农民起义如点点繁星,各据一方,共争天下,总要有一个人胜利,也只允许一个人夺得皇冠,然而,何以看似稳操胜券的项羽却失败了,刘邦却后来居上,超逸群雄,捷足先登呢?这不仅有时代的原因,更有个性上的因素,将二人的个性予以比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历史同样的给两个人提供了机会,然而凭借不同,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时代造就

2、英雄,不是秦的危机四伏,露出罅衅,项羽、刘邦也许永无出头之日。秦建国仅仅二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王朝之一。强大的时候是那样的不可一世,失败时却如摧枯拉朽,如纸扎就。失去希望,没有退路的农民齐起心来,最没有力量的人成为最强大的人。秦王朝动员和组织了自己的反对者。陈胜首倡,天下云合响应,项羽随叔父项梁揭竿,刘邦只是后起的一小支,附属于项梁而已。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名将项燕,曾与秦国大将王翦鏖战,最后自杀。项羽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将军,封地在项这个地方,所以以项为姓氏。高贵的出身使项羽更多的具有自信,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具有大义凛然的气质。如“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

3、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如救巨鹿,面对强大的秦军,面对久经沙场的秦军将领章邯,更是勇气百倍。“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而刘邦则不同出身卑微,并非名门大族。为他写传的司马迁距刘邦之死不过五六十年,然而在高祖本纪中给这位开国皇帝写传,却也写不出刘邦父母的名字,只能写道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就是老头子的意思,刘媪就是刘家老太太的意思,这也是在是没有办法知道其姓名却又非得写出个姓名来不可的办法了。由此也可见,刘家的社会地位低下。其实不只是父母名不见经传,连刘邦的字其实也不是个字。史记上说,刘邦字季

4、,其实这个字并不是字,仅仅是因为刘邦排行老二,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只是说明刘邦排行最末罢了。刘邦哪里有什么字,一个农民要字有什么用?出身卑微往往会使一个人自惭形秽,甘于让命运摆布。然而刘邦却从来没有妄自菲薄,他以为自己和周围的人一样,甚至不仅仅如此,他自认为要比周围的人都要强出许多倍去。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才能,强烈的寻求改变自己的地位。这是刘邦个性中最为主要的一面,这表现为积极的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所谓的“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求”一类的宿命思想被他弃之若敝履。这可以从刘邦当了皇帝之后的一次谈话中看出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大宴群臣于未央前殿,亲自为父亲上寿,说道:“原来大人以为我无所聊赖,不

5、会治家理财,不如哥哥多了。现在您看我的家业比起哥哥来谁的多呢?”这说明刘邦的自尊心很强,父亲当年的话曾经多么强烈的刺痛了他,他一点也容不得别人的轻视和冷遇。被人歧视,刘邦看作是精神上难以忍受的压力。父亲对自己的斥责几十年耿耿于怀,成为促进刘邦行动的力量。周围人的蔑视,迫使刘邦下定决心孜孜多年以改变别人的固见。环境的压力会迫使一个人有所选择,要么甘愿受屈辱,承认自己不行;要么激发起奋发有为向上的勇气,改变现状,使别人承认自己,尊敬自己。刘邦选择了后一条道路。2、志向同中不同,以见个性不同项羽从小与众不同,极具个性特征。“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

6、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项羽的人生目标是万人之上,但是也透现出他的没有耐性,不能持久的一面。他们二人有同样的发现自己理想的机会,那就是见到秦始皇的时候。秦始皇出巡,项“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身为亭长的刘邦有一次带百姓到首都咸阳去服徭役,正好逢上秦始皇外出而且允许大家观看。这一机会对于刘邦具有激发或者点亮理想的功能。刘邦见到了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皇帝,他自命为初始的皇帝,他要将江山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直至永远。这时,刘邦心底的想法被点亮了,啊,“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一慨叹揭示了刘

7、邦郁积于心多年的激愤与欲望,是啊,我今天才明白了,我的人生目标原来是这样的啊,活在世上就得要像秦始皇那样的啊!至此,刘邦出人头地的思想已经形成,并且明朗起来,这使得刘邦从此躁动不安,他强烈的要求行动起来,有所作为,刘邦决心要超绝一切人,有像秦始皇那样的显赫的名声和权势,那样的颐使气指,有他那样的享受和纵欲。人生的道路上总有一些转折点,环境或者说是和周围人结成一定的关系,总迫使人有所摆脱,在自己身上有所否定,又有所肯定,一些东西会明确起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足于自己与别人的社会地位差别,会促使人行动起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见到秦始皇,是刘邦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他从此明

8、确了自己的人生目的,认识清楚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他不应该是逆来顺受,听任别人的摆布,而应该是居于所有人之上,主宰一切。不过这是属于野心还是理想,总之它在此后的人生中支配着刘邦,驱使着他,使他没有屈服,没有后退,没有懊悔地为之奋斗了一生。既已立下一个志向,树就一个宏伟的目标,便不懈的努力,顽强的去实现它,始终不渝的保持旺盛的热情,使如烈火一般永不熄灭,不惜耗尽了自己的经历和生命,这也是名人其所以成名,在个性上的相同之处。从此,刘邦处于等待之中,他不甘于老死在区区的亭长任上,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他需要一个表演的舞台。陈胜吴广首倡,第一个发难,矛头直指强秦,天下人云合响应,千千万万的起义军四面

9、八方的起来了,社会动荡起来了,秦也如同粪土筑就的城墙一样的倒塌了。历史给刘邦提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机会,当然也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正如东方朔答客难中所说:“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合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海内英雄逐鹿中原,捷足者先登。刘邦趁此而起。他抓住了机会。如果不是风云际会,一个文盲,与豪门大族毫无干系的普通人,便永没有出头之日。只有在大海翻腾时候,最底层的沉滓才会轻易的泛上浪尖。从一个常人到皇帝的宝座横亘着充满暗礁和狂风巨澜的海洋,在那里航行随时都会触礁沉没。谁知道这期间要忍受多少痛苦的克制,压抑的情欲,沉重的思考,加之白日的焦虑,夜晚的煎熬。对于想要借助社会的动荡而迁升的人来说,

10、精神上的酷重的压力会把一个孱弱的人的脊柱都会压折的。许多人都因为经受不住重重的磨难而返航,或者沉入海底,葬身鱼腹了。但是刘邦毕竟闯过来了,胜利的到达彼岸。对于他来说,信心是必不可免的。他起事的时候毕竟无所凭借,不会有人辅助于他,不会有人预见到他后来会成为真龙天子。那些关于刘邦是龙子龙孙的传说基本上应该是后来人的附会,而司马迁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著作。或者可以说,处于动乱之中而敢于起事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些神奇的传说,毕竟这些人的胆识超人。这些传说或者也使刘邦意识到自己的不凡,加强了自己的使命感,使得周围的人开始对刘邦敬畏起来,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集团。刘邦从小不置产业,是一个有名的酒色之徒。一

11、无所有的好处是使他成为无产者,毫无精神枷锁,他不会失去什么,他不用担心失去什么,这促使形成了他冒险家的性格。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中,敢于冒风险的个性使得刘邦高人一头,更显得潇洒利脱。3、是否能够否定自己使二人区别开来有人荒谬的认为,追求性欲的满足是一些伟大的人物成功的重要的个性原因,即以刘邦为例已经足以说明这是唯心的观点。刘邦是一个大无赖,大恶棍,尽可能的追求性欲是他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起义之前姑且不说,即使两军对阵的刀光剑影之中,刘邦仍然忘不了玩女人。当郦食其求见时,刘邦正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攻进咸阳之后,见咸阳宫中有那么多美女,便想要留在宫中,等等,此类事对于刘邦而言简直是稀松平常。然而

12、刘邦有极强的自制力,并不是性欲压倒一切的那种人。项羽谋士范增就曾向项羽分析刘邦说:“这个人喜欢玩女人,但从起兵之后不再接近女人,说明这个人的志气不小,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需要认真对付。”咸阳城中的刘邦还不是听从了张良的劝阻,撤出了咸阳城。这些都说明了,刘邦为了更高一级的目标,可以放弃自己的纵欲。反过来说,如果不是这样,刘邦也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比他强无数倍的敌人,项羽。人,作为一种生物,必然有生存的需要,延伸种族的需要。然而这样意义上的人还只是生物层次上上的人。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的人,是社会的一员,必须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行动。夸大人的生物属性,使之超越社会属性,只能是错误的。

13、刘邦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喜怒形于颜色,这使他有得有失。他不喜欢读书人,就当着众人的面把书生的帽子摘下来,向里面撒尿;当听说韩信要做假齐王便破口大骂起来,刘邦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正因为如此,刘邦将自己完全的暴露在别人面前,他的兴趣,爱好,性格都完全的显露出来。他不是那种城府很深的人,他是一个好对付的人。这样一来,别人好了解他,以便于信任他,把生命托付于他。起义,是掉脑袋的事,怎么可能跟着一个根本不了解的人呢?刘邦又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骂人骂错了立即改正,从不文过饰非,因此史称其从谏如流。汉七年时,刘邦亲自挂帅出击匈奴时,视察归来的人都说匈奴不堪一击,唯独刘敬说匈奴一定是把精锐的军队和强健的牛马都

14、藏起来了,劝其不可贸然前往。刘邦大怒,骂刘敬:“齐地的混蛋!因摇唇鼓舌而得官,今日又想胡言乱语挠破我的军队!”下令将他关起来,人头先寄放着。刘邦出击,果然大败,中了埋伏,在平城被包围了七天七夜方才脱险。刘邦马上释放了刘敬,道歉说:“悔不该错怪了你。”封刘敬为关内侯。刘邦骂人,但是也允许别人骂他,即使如有人骂他是桀纣一样的昏君他也能原谅,只要你骂得对,刘邦马上就改正,并且陪上笑脸。对刘邦来说,没有什么丢面子的事,夺得天下,保住天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正因为如此,臣下在刘邦门前也无拘无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上下交心,其利断金,团结一心,共济大业。刘邦很有一点自知之明。取得天下之后,和群臣讨论为什么项

15、羽失败了,自己胜利,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筹划谋略,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在后方安定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军队输送钱粮,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攻城拔寨,取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我不如韩信。这

16、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夺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范增这样好的人才却不能很好的使用,这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刘邦从用人上总结了自己成功的原因。要知人善任必须先透彻的了解自己,解剖自己,知己之长,明己之短,方能用人之长,方可不妒贤嫉能。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正确的对待自己是一件难事,正确的对待别人,对待那些反对过自己而且又被事实证明反对得对,这又是难上一层。但是刘邦做到了,他为什么不会取胜呢?项羽仅仅身边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反而迫害他,疏远他,项羽难道还会胜利吗?刘邦仅仅用了一个小小的计谋,离间计就使得项羽和范增反目,说明了项羽是如何的不明智。那时正当楚汉相争于荥阳的关节眼上,项王屡次出兵侵夺汉甬道的所运粮米。汉军食粮缺乏,心存恐惧,与楚讲和,要求割荥阳以西为汉王之地,项王打算答应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兵是很容易打败的,如今放手而不把汉军消灭,将来必定后悔。”项王听了范增的建议,急围荥阳。汉王被围,深以范增为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