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99816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3)(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观、群众观、人生价值观,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唯心史观: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

2、会存在,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探究活动(一)P8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见88页相关连接),A.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

3、生活现象的总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宗教观念从那里来,6,为何中国的菩萨形象类似中国古代妇女而不像外国女郎?为何西方的耶稣形象类似西方男子而不像中国男子? 这说明这些宗教形象来自于哪里? 这说明了什么哲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探究活动(二):P87,城里的孩子真是好,有高楼、小车和电脑,还能天天上学,吃汉堡,幸福享不了,山里孩子真是好,有高山、白云和小鸟,可以不上学,不用辅导,幸福享不了,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4、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先于或落后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探究活动(三):P88 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会存在落后愚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道理?,社会存在的最根本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5、反映,来源于实践。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因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09广东卷26)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

6、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解析:A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决定于社会意识。B不符合题意。D错误,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故选C。,C,(2010浙江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回答2728题。 28“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

7、美好”为主题表明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 B C D,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对当今面临问题的反映,且“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故符合题意要求。说法错误,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法不准确,意识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答案A,(2009重庆卷39)材料三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

8、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解析 审题:审准设问是关键,确定知识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向(分析类题目);内容(民生水利)。 答题:根据分析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先回答理论依据,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

9、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想一想:,探究活动(四)P89:,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规律,(1)生产力 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 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时,会 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时,会 生产力的发展。 (3)体现了: 。,填一填:,决定,反作用,适合,

10、不适合,推动,阻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探究活动(五)P89: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切好的关系 中国要把“蛋糕”做大,即要把经济搞上去,否则无以民富国强。但“做大蛋糕”还不够,还要清楚应该怎么切,怎样把蛋糕分配好。,为什么“做大蛋糕”还不够,还要把蛋糕分配好?把蛋糕分配好对“做大蛋糕”有什么影响?,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结论:生产

11、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 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会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规律: 。,填一填:,决定,反作用,适合,促进,不适合,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人

12、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4、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2008江苏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治体制改革属于该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题干正好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D观点错误,A

13、与题干无关,均排除。,B,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探究活动(六)P91: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

14、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20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

15、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B C D 【解析】有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小结,(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哲理小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起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