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92922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5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4课,高唐二中 崔丽霞 Email ,通览篇,通览社会生活变化的现象,男装(长袍、西服、中山装)女装(旗袍),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布拉吉,服饰多姿多彩,西餐、面包、咖啡,统购统销,使用粮票,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安居工程,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芙蓉姐姐,犀利哥,中国传统八大菜系,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中国传统住宅,(北方“四合院”),南方“

2、排屋”,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透视篇,透视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材料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了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一、近代时期(18401949年),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

3、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材料四: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变化趋势:保守、传统 中西合璧,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向西方学习。,材料一: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了他对苏联的第一次访问。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

4、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材料二:在“破四旧”运动中,有一个例外现象,就是革去了西装旗袍的人们,时兴穿着旧军装。毛泽东穿了军装上天安门检阅红卫兵的行动和对宋彬彬说的不要文质彬彬而要“武装”的言论,使一大批狂热的红卫兵穿起了从父兄或戚友身上脱下来的旧军装。绿军装成为革命、造反的象征。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变化原因: (1)新中国成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中苏两国的关系良好。 (2)严重的个人崇拜、国家经济的困难。,变化趋势:中化、独立化。,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材料:我国

5、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政策的影响。,变化趋势:国际潮流化。,传统、保守,开放、近现代化,物质生活和习俗,鸦片战争,先进中国人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经过了百年的变迁。这种转变不是中国自发产生的,而是中国对外部现代性挑战的反应,它是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的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碰撞。这也证明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文明的衰退,而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作为21世纪的我们则应该把握时代,主动适应潮流,与世界接轨!,举一反三,根据服装变化的原因,总结饮食、住房、风俗变化具体原因和变化趋势。,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