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6_3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483225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3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3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3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3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 6_3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了解其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并能举例说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学 习 过 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

2、成下列问题: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_,西至_,北连_(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_;主要包括_和_的大部分,_的南部,_的东南部。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_;_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_”,黄土来自_、蒙古高原和我国_地区。2黄土地貌景观:【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读图6.26,图6.27和文字,认识黄土高原是文明的摇篮。(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其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之一。(2)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

3、了原始_文明。(3)相传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_的先河。(4)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如北京_、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_。3阅读教材26-27页,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达标检测】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起大兴安岭 B西至昆仑山C南抵秦岭 D北以黄河为界2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B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C位于我国阶梯的第三级阶梯 D隔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相邻3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A起伏平缓,开阔坦荡 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C沟壑纵横,地面

4、破碎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4下列民风民俗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A窑洞、豫剧 B高脚木楼、信天游C窑洞、信天游 D冰屋、京剧5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 B地震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6下列黄土地貌中,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是( ) A黄土川 B黄土塬 C黄土梁 D黄土峁【拓展阅读】黄土的形成学说 (1)“风成说”核心思想 中国到黄土是石英等粉砂物质经风力吹扬搬运而堆积在异地的粉尘,再经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黄土化”过程而形成的。 (2)“水成说”核心思想 黄土高原是本身固有的“坯沙岩”系统独特的物质来源,在青藏高原隆起,冰期间冰期内陆气候与季风气候的形成转换环境中,在更新世以来的几个多水期洪积、冲积而成。 (3)“风水两相说”的核心思想 中国黄土形成于温带草原环境,典型黄土是经过风、水双重选择的沉积物。黄土物质来源有异地也有原地。石英砂电镜分析结果:颗粒形态种类多样,整体呈流线型或螺线型。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