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482268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散文阅读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散文的主要特征有: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

2、服务的。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

3、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二)考场阅

4、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

5、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

6、脉络。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

7、了。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一)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因为高考多把状物散文当作首选,所以下面重点介绍其读法。1要注意理清文章脉络,沿着从表象到精神的顺序把握所

8、写之“物”的特点。即要由表象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捕捉被注入到这个“物”中的思想感情。2要把握所写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作者对所写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3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状物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阅读时,除了把握内容类别外,还要辨识它

9、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喻人或寓理)、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类比、反复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化的梅岭徐怀谦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

10、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

11、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

12、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被贬雷州后病死的。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

13、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今古去未还。青袍芒履途中味,白简朱缨头上班。烟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241),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考

14、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快速阅读,整体把握1抓住段中关键句及文中过渡句,迅速把握全文各层次及大意。(1)全文可分为

15、三大层次:第一层次从至段,主要写的是“我”因对梅岭的仰慕而游览它。第二层次从至段,主要阐释了梅岭文化的两层内涵:贬官文化和梅文化。其中层次过渡句是“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写出原句)第三层次是第段,主要内容是小结“梅岭文化”,照应标题与开头。(2)全文以文化为线索,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2抓住标题及文中重要的议论抒情词句,迅速把握全文主旨。依据标题的题眼“文化”和开头“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写出原句)及结尾“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写出原句),可以概括出本文主

16、旨是通过游览梅岭,品赏了梅岭文化中“贬官文化”和“梅文化”的内涵,表达了对梅岭文化的推崇和神往。(二)写人叙事散文这类散文重在写人叙事。有时写人与叙事很难分得开,故高考重点考写人散文。阅读写人散文,一要关注其文体特点:A人物形象鲜明。写人散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写人散文的素材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心选择、组织。这些素材同样是实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说那样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点,一颦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B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写人则如见其人,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写人散文因为篇幅所限,一般没有长篇的叙事,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