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备考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69874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备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备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备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备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备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备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语文高考考纲分析及备考策略朱小兵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修订内容如下: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一、考纲修订

2、内容分析对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修订内容的分析除了直接研究考纲修改的具体内容外,我们不妨结合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纲领性文件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理解把握其精神和意旨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备考方案。实施意见提出,高考的核心立场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即“立德树人”的活动,“立德树人”的立场和语文考纲修订内容中的“要全面考查人文素养”就是要弥补以往高考内容中

3、对于“人的素养”的考查的不足,从而是使我们的基础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培养上来,而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且由于以往有些考试内容不当和很多考题设计不当(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二选一),根本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别提考查人文素养了,因此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综合素养也不高的“人才”送到了大学里,损害了高考的选拔功能。此外,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考试内容不当和考题设计不当会导致很多“走捷径”或是“极端化”的教学方式的盛行,今天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高一高二高三化,整个教学高考习题化”现象就是明证,所以只有通过调整考试内容和改变“怎么考”来引导教学了

4、。研究近些年来的语文高考和语文教学就可以发现,由于以往的一些语文考题的应试根本不需要丰富的语文积累、人文素养的积淀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做后盾,仅通过投机取巧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分数,甚至有时还可获得高分,于是很多老师的教学基本是“舍本逐末”了丢掉“积累、积淀”,专门灌输机械的“运用方法”,专搞大规模的的“押题训练”(当然这也是受了现代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空手套白狼风气的影响),于是阅读教学上不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感的培养、语意的玩味揣摩以及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审美鉴赏、思想的沉淀,甚至是舍弃了这些环节,一下子直接扑倒到如何做高考题上了,对于课文的教学或是浮光掠影的过一遍或者干脆把它改编成高考题来练

5、练讲讲,整个高中三年都在进行这种枯燥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毫无生气、收效甚微,学生也了无兴趣;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大家读在追求速效的方法,套话作文的方法层出不穷,作文所需要的积累积淀是省之又省,可作文技法、模式恣意横行,话题作文的教学备考就是典例:只要求学生准备少数几则素材,选配几个论点和分论点,教给一些移花接木的方法,规定学生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就能写满800字混个42分(总分60分)以上,甚至有时还可以获得高分,这样的考题让教师作文教学“简单有效”,学生操作方便易得分,真是不费什么心力就可皆大欢喜啊!可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又怎样呢?大家都心知肚明:绝大部分学生文史知识和文化常识知之甚

6、少、孤陋寡闻、语言贫乏、情感淡漠、思想空洞,没有自己的主见,题目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哪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作文的考题有了变化,改为“具体材料具体分析”的考法了,只是很多师生不适应了,因为移花接木的手段不管用了,万能的模式失效了,“几粒米就能煮成万人大餐”的好事没有了。研究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每则材料的具体内容不同,没有语感和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审题就成了问题;没有丰富的思想积累和自己的主见,对材料的看法(中心论点)就无法形成;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没有广泛的素材积累,写作就无法展开,写够800字也成了问题。要知道这种

7、题就是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啊,也是切合实施意见中“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因此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得改变观点和做法,只有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应对正在改革的语文高考,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丰富积累、积淀”和扎扎实实地学会“灵活运用”吧!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把考纲修订内容和未修订的内容合起来看,考试的内容直接对应着即将颁布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修改的内容正好弥补了以往考试考查学生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不足的部分,也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缺失或落实标准不足的部分,最明显的就

8、是缺乏广泛的阅读积累、人文的积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具体来看,“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对应的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现今题海战役的盛行让学生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机械的训练,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鲜有成效的;阅读教学的习题化省掉了形象感知、审美体验,哪来审美鉴赏与创造呢?“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对应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具有良好的语感”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因为良好的语感是快速阅读的前提,也是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正确的保证,而语感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直觉思维能

9、力,这里的“大量的语言实践”指的是广泛的阅读和练笔中对语言的感知、联想、想象、体验、领悟、运用等,非指做高考题,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50字、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鲜有学校落实,甚至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把读文学名著视为违纪或不务正业,因此现在的高中生语感普遍偏弱。而信息的筛选处理不仅需要语感,还需要更多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所以这一修订内容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不仅是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更是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重视,是对教学中存在的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和考试中钻空子行为的纠偏。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

10、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自然对应的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二、备考策略当前考纲修订后的样题未出,很多人在推测怎么出题,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只需要针对考纲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备考就行,考生这两个方面做实了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具备了,出什么样的题目都可从容应对。上文说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广泛的阅读积累、人文的积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因此我认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教学备考策略应该是“强本实末”,这里的“强本”指的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思考进行充分的语文积累和人文积淀,即老老实实地做好丰富积累;“实末”就是在训练中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考题所提供的信息

11、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前文中所说的扎扎实实地学会“灵活运用”,切莫搞没有思维参与的训练和固化思维的机械训练。不管是“强本”还是“实末”都要以思考为主线,都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强本”过程中强调“边读边思”,这里的“思考”包含对所读内容(信息)的理解、鉴别、评判、取舍、内化建构到学习者自身体系等复杂的环节,而这些环节都需要不同的思维方法参与才能有质量的完成。这里的“有质量”是指“强本”要积累到丰富的语言、语文的必备知识、广博的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多元而深刻的思想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知识体系、情感世界、思想价值体系等,而且“边读边思”积累的过程最能培养语文最有用的能力语感

12、(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积累是运用的前提,积累做好了,才能做好运用,运用时一定要调动已有的知识、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两者都做好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就都具备了,语文高考就能玩转了,也能适应未来社会了。当然现在高三的学生面临着时间不足的问题,在“强本”上面临着困难,但也要最大限度的做好积累、积淀,而“实末”一定要做好做实,也就是宁可少做题做题时必须要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

13、,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尽量盘活已有的积累和利用已有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文言文知识积累薄弱的同学做全国卷文言文题目时可先阅读文言文选择的第三道题(前提是四项中选错误的一项),这里的信息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利用它就能预先基本把握文本所讲的一些主要事件和传主的主要特点,然后调动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就能基本读懂文言文了。当然还有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助于提高语文能力和获得分数的,要知道只有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获得与之对应的能力,现代研究表明只要连续实践21次就能基本形成一种习惯,这届高三的学生还是有这个机会的,关键要看有没有贯彻的意志力了。比方在第一遍读文言文读到要翻译的句子时就把翻译写在句子旁

14、边,如果碰到不会翻译的词可空在那里,等读了下文再联系上下文推断一下词义补充在那里,这样做题才符合“结合语境推断文言文的词义”,而且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正确率。如果把整个文本读完把选择题做完再来做翻译题,要想贯彻“结合语境推断文言文的词义”的原则就得重新回到到文本中再读一遍,这在时间上不划算也不允许,事实上很多考生就是读完文言文做完选择题根本不再回到语境中就在想当然的翻译这两句话,结果自然是错漏甚多,甚至闹出大笑话。还有平时养成读书“提要钩玄”(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和或关键句)的习惯,这也能提高阅读速度且能筛选出重要要信息。这里要补充一下的是考纲修订了不仅要考学生略读能力,也要考学生的精读、

15、细读能力,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就是基于此。三、语文学习和考试策略1.特别关注更高层级能力在试题中显性地得到体现和落实。高考语文一般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六个层级的能力,修订后的考纲提出要“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方面。鉴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有根本的改变,因此,在备考中,要引导考生加强体现高层级能力的题型训练,比如“诗歌的评价、语言的表达、实用类的探究”等,形成和强化具有一定操作流程的思维模式,让考生逐步适应高层级思维能力的考查。2.要特别注重加强答题速度的训练。修订后的考纲明确提出要

16、“增加阅读量”,这与原本就紧张的答题时间,形成更大的冲突,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答题速度,答题速度具体表现为阅读速度、思考速度和作答速度,这就意味着,考生要整体升级自己的做题习惯,否则,将难以适应新的考试改革。为了加强答题速度训练,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考生进行限时答题训练,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内容,并且从心理调适上,改变旧有的答题习惯。3.进一步细化文学类和实用类的备考指导。文学类和实用类原为选考,考生可以依据自身优势,集中精力备考某一类型,修订后的考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这一规定不仅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而且加大了考生的备考难度。长期以来,“文学类”是多数考生的弱势选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学类文本”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难题,现在这一难题必须面对,考生的只能迎难而上。因此,我们要将文学类和实用类的备考进一步细化,在夯实这两类文本阅读的知识基础之上,深入研究其阅读规律和理解规律,为考生提供更具操作性的阅读路径和答题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