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68878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韦秀梅《圆明园的毁灭》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明园的毁灭韦秀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感悟文章用词的准确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第34自然段,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4、激发学生勤于搜集资料的方法和习惯。【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感悟文章用词的准确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教学难点】细读课文,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花大部分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教学准备】1、图片音像资料2、多媒体词语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词语“举世闻名、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天南地北、奇

2、珍异宝”。二、细读课文,抓住文本特点。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1、齐读这句话2、你能再文章找出三句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吗?3、学生快速找,并读。师: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她的毁灭造成的损失的损失是巨大的,为什么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到吗?1、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默读课文。2、小组交流交流学习成果。 3、请一个同学说,多个学生补充。(24自然段)三、品读文章24自然,发现写作秘密。1、为了表达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3、有也有;有也有;还有。(排比)4、齐读、师领读有课件出示:“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

3、有“买卖街”,也有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如果把第三段的一些词语句子删掉,看看有什么不妥?1、学生对比读,感受到作者语言准确精练,更突出圆明园的建筑宏伟。2、齐读师:课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是如何转入珍贵的历史文物的呢?1、学生自主学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但而且”承上启下的过渡句)2、你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过渡自然 语言明了) 3、齐读第四自然段,注意关键词。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

4、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英法联军的霸道、蛮横、贪婪,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一下子就没了,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没了。1、齐读(读出英法联军的霸道、野蛮)2、为了表达英法联军的霸道、蛮横、贪婪,作者是如何描写的?3、默读第5自然,学生自主学习,画出能表现英法联军霸道、野蛮、贪婪的词句。4、学习小组交流探究。(1)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2)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5、“侵入闯入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用得准确,更能体现英法联军贪婪、霸道、野蛮。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抒发我们的情感吧(边读边展开联想可能出现的画面)

5、。6、师生对读:昔日的没有了(目的:回顾圆明园辉煌部分,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过渡语:英法联军的贪婪与蛮横,也反应了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它凝聚了中国人智慧和力量,我们时刻不会忘记曾经蒙受的耻辱,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只有自己强大,国家才强大,才能保护祖国。四、领悟写法,写中运用表达方法。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首先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为什么?1、学生交流探究。2、个别提问。师:对了,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心痛与仇恨。谁还能找出这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呢?1、学生找。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总分总;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收藏珍贵的文物,采用排比、过渡句等手法。”练笔:用一段写一写这节课的收获,运用这节课在表达上的一些手法。五、拓展1、播放古今中国的有关图片。我们今天真的得感谢编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否则我们将无法知道我们的历史经历了这么苦难的一段,大家要想了解更多的历史,我建议大家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类书籍、利用网络以及电视,收集更多的历史,如今的中国,真是今非昔比。1、播放古今中国的有关图片。2、搜集文字或图片,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