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登高 学案(6)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449534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登高 学案(6)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登高 学案(6)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登高 学案(6)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登高 学案(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登高 学案(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登高 学案一、基础知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 异乡,心境凄苦异常。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 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A面世作客经过B问世作客 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D问世做客 经过2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B颔联采用了拟

2、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

3、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三1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诗句与例

4、句感情不相同的一项(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下列两题。 江 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此诗作于760年,诗人暂住在西南富庶之乡城都郊外浣花溪畔,当时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3这首诗的诗眼是 。4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洋溢着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意诗人的悲苦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5、各抒己见。 参考答案一.1答案:B。2答:B(无拟人手法)二1参考答案:悲。(凄凉、孤独、悲伤)2(1)参考答案:万、常、多、独、恨、停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2)参考答案:登高所见的秋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是统一的。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

6、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7、穷。总结: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2答案: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3参考答案:从内容上来看,首先是意境的苍凉壮阔:首联十四字中诗人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六种苍凉的意象;颔联中两句诗从大处落笔,茫无边

8、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营造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其次是感情的悲愁难抑;不仅包含有个人的苦难,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衰老多病,孤苦无依;还有对国运艰难的悲愁(结合“苦恨繁霜鬓”来分析),再加上诗人那种郁积难舒(结合“潦倒新停浊酒杯”来分析)的爱国情感,诗人由悲人生之秋进而转向悲国运之秋,忧时伤世的忧愤愁苦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是情感上的起伏回旋。登高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

9、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从形式上来看,首先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其次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

10、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再次是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多用炼字。三1答案:C2答C 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C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3参考答案:事事幽。4答案:参考(1)同意“洋溢着失意诗人的喜悦之情”这种说法。要紧扣“事事幽”,分景幽、事幽和人幽来分析,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喜悦之情。(2)同意“失意诗人的悲苦之情”这种说法。要紧扣“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来分析, “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悠闲安适的生活建筑在“故人”严武“供禄米”的基础之上,一旦“禄米”失去,眼前悠闲安适的生活便会烟消云散。所以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不如说是苦情,一个艰难贫困、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在咱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出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