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著名品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99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小麦著名品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小麦著名品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小麦著名品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小麦著名品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小麦著名品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时间较长,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小麦品种。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全国小麦生产上主要利用地方品种;50 年代推广地方良种和改良品种;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原来生产上种植的品种,逐渐被新育成或新引进的良种所取代;70 年代以来,先后又育成并推广了一批增产潜力较大的丰产、抗病品种。50 年代推广的品种碧蚂 1 号 原西北农学院于 1947 年育成, 1951 年推广,杂交组合为蚂蚱麦碧玉麦(弱冬性,中早熟。秆较硬,耐肥,不易倒伏。抗条锈病和散黑穗病。白粒、质佳,种子休眠期短,适应性广。1959 年全国种植面积达 600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区。 南大 2419 中大 2419、齐头红,

2、为意大利育成品种蒙塔那(穗选群体,杂交组合是中央大学农学院于 1932 年引入,1939年确定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春性,中早熟。穗大、粒多,丰产性好。口紧,不易落粒。抗条锈病和吸浆虫,易感赤霉病。50 年代大面积推广,60 年代初种植面积达 467 万公顷以上。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安徽、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省。甘肃 96 自美国引入品种,原名为 2203。杂交组合为944 年引入甘肃省。1952 年开始推广。春性,中熟,对光照反应敏感。秆较硬,耐肥,不易倒伏。抗秆锈病、条锈病,腥黑穗病和吸浆虫。红粒、口紧,不易落粒。抗旱性较差。50 年代末种植面积为 66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北和

3、东北春麦区。碧蚂 4 号 原西北农学院于 1947 年育成,1951年推广,杂交组合与碧蚂 1 号同。冬性比碧蚂 1 号稍强,抗寒力较好,但适应性不如碧蚂 1 号。1960 年种植面积达 110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山农 205 四川省万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 1956 年育成,组合为中农 28合川光头。弱冬性,中早熟。茎秆矮壮,耐肥,抗倒伏力较强。较抗条锈病和散黑穗病。红粒,软质至半硬质。1966 年种植面积 53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四川省。 50 年代较著名品种还有黄淮冬麦区的蚰子麦、蚂蚱麦,平原 50、商丘葫芦头、扁穗麦、徐州 438

4、 等:北方冬麦区的农大 183、农大 36、华北 187 等:南方冬麦区的矮立多(碧五麦(;东北春麦区的合作 2 号,合作7 号等。60 年代推广的品种济南 2 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用碧蚂 4 号和早洋麦(交于 1960 年育成。冬性,中熟。穗大,长方形,红粒,千粒重 36克左右。耐干热风,抗条锈病,轻感叶锈病和秆锈病,适应性广。60 年代在黄淮冬麦区最大种植面积达 150 万公顷,分布在山东省大部,河南省中北部,江苏、安徽省的淮北地区及河北省中南部。北京 8 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1962 年育成,杂交组合同济南 2 号。冬性,中早熟。穗纺锤形,白粒,千粒重 3538 克。分

5、蘖力强,属多穗型品种。育成初期对条锈病、叶锈病免疫或高抗,较耐旱、耐瘠,抗干热风,适应性广。1973 年种植面积达 114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石家庄 54 原河北省粮食作物研究所于 1964 年育成,杂交组合同济南 2 号。冬性,中早熟。根系发达,较抗倒伏,适应性广。轻感锈病。白粒,光泽好,硬质。1972 年种植面积达 70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内乡 5 号 958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南大 2419(碧玉麦+白火麦+白芒麦)。偏春性,中早熟。茎秆较粗,叶片较宽,穗大,粒大,白粒。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在黄淮冬麦区南部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推广

6、,60 年代种植最多年份面积达266 万公顷。阿勃 原名为 译名阿勃旦萨,原卢意大利,1956年引进,杂交组合为 春性,中熟,茎秆粗壮,茎叶有蜡质。穗大多花,粒大,红粒。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秆锈病,易感染赤霉病。60 年代中后期最大种植面积达 20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甘肃、湖北、河南、安徽等省。阿夫 原名为 曾译名夫诺,为意大利品种,1956 年引入,杂交组合为 春性,中晚熟。秆硬,耐肥抗倒伏。抗干热风。抗条锈病和散黑穗病,感染叶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易感立枯病。种子休眠期短。1977 年种植面积达 118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7、60 年代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还有农大 3包、徐州 14、郑州 24、雅安早、万年 2 号、克群、克全、喀什白皮等。70 年代推广的品种泰山 1 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于 1969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54405欧柔。穗长方形,白粒。弱冬性,中熟。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层整齐。抗条锈病,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1979 年种植面积达 374 万公顷,上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全部,山西、河北南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地区。丰产 3 号 原西北农学院于 1971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 农6028。弱冬性,中熟。茎秆较粗硬。穗长方形,穗大,成穗率高,白粒,饱满度好。耐肥,耐旱,抗条锈病,适应性广。1977 年

8、面积达 186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关中,河南省大部及山西,河北、山东省南部地区。北京 10 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台种栽培研究所采用品种间复合杂交方法,于 1965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华北 627辛石麦苏联早熟 1 号华北 672。冬性,中熟。穗大,多花,白粒。耐寒,抗干热风,茎秆较硬抗倒,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70 年代中期种植面积达 54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北部与山西省中部。东方红3 号 北京农业大学于 1967 年从农大 45 中系选育成。原杂交组合是小鹅 186农大 17早洋麦。冬性,中熟。秆较硬抗倒,穗大粒多,红粒,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耐寒,抗干热风。抗条锈病,适应性广

9、。70 年代最高种植面积达46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及河北省东部,山西省中部、辽宁省旅大地区。博爱 7023 为河南省博爱农场于 1970 年从阿夫中系统选育而成。偏春性,中熟。茎秆粗壮,微带蜡质。穗大,粒多,红粒。抗条锈病,抗干热风,落黄好,适应性广。1980 年种植面积达 135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和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地区。郑引 1 号 原名 06,原产意大利,1965 年引入。偏春性,中晚熟。半矮秆,耐肥抗倒。穗大,多花,红粒,抗条锈病,轻感叶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1977 年最大种植面积 966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天水地区、山西省南部、河北

10、省中南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淮北地区。繁 6 原四川农学院育成,杂交组合为五一麦成都光头分枝麦中农 483 分枝麦4中农28b 分枝麦可夫。春性,早熟,耐迟播。半矮秆, 多花,多粒,红粒,灌浆快,籽粒饱满,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条锈病、散黑穗病和根腐病,感染白粉病和赤霉病。1980 年在四川,贵州两省种植面积约 82 万公顷。甘麦 8 号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于 1964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五一麦阿勃。弱冬性,中早熟。茎秆粗壮,叶片较宽,穗大,粒多,红粒。较抗条锈病,0 年代最大种植面积达 666 万公顷,为甘肃省春麦地区的主要推广品种。70 年代较著名的品种还有北方冬麦区的泰山 4 号、

11、济南 9 号、农大 139、昌乐5 号:南方冬麦区的鄂麦 6 号、扬麦 3 号,扬麦 1 号,浙麦 l 号,晋麦 2148:东北春麦区的克旱 7 号、克旱 6 号等。80 年代以来推广的品种绵阳 11 四川省绵阳地区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于 1976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 70 6。春性,早熟,半矮秆,茎秆粗韧,穗大粒多,红粒,丰产性好。中抗条锈病,白粉病轻,适应性广。1984 年在四川省种植面积达 147 万公顷。百农 3217 河南省百泉农业专科学校于 1975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阿夫内乡 5 号咸农 393西农 64 选系 2偃大 24。弱冬性,中早熟。茎秆细韧,有弹性。不易落粒。种子休眠期较短

12、,成熟期遇雨易在穗上发芽。对条锈病中抗至轻感,感染叶锈病和白粉病。穗多,粒多,白粒,千粒重3040 克。1984 年面积达 14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山东、陕西等省。济南 1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于 1977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欧柔辉县红阿勃。弱冬性,中晚熟,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和白粉病。白粒,千粒重 4550 克。茎秆较硬,较耐肥,抗倒。1985 年种植面积达 135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等省。克旱 8 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于 1975 年育成,杂交组合为克 65罗(春性,中晚熟。根系发达,抗旱性好,耐肥,不易倒伏。抗秆,叶锈病,根腐病轻,感染赤霉病和散黑穗病。红粒,粒大饱满,不易穗发芽,适应性广。1986 年面积达 32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同期较著名的品种还有北方冬麦区的偃师 9 号、山农辐 63、宛 7107,丰抗 8 号,小偃 6 号,鲁滕 1 号;南方冬麦区的绵阳 15、扬麦 4 号;东北春麦区的克丰 2号、克丰 3 号等。 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