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398747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伴随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环境保护、社会保险、体育、卫生、文教等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事业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再此现状发展的需求之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近年来,大部分大学随着自主办学政策放宽之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没有系统规划课程设置、没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面临挑战等,因此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本文将从两个点开始进行论证分析,首先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的才模式以及学校中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其次是对于

2、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议。笔者将会在以下文章中专门针对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数据来进行实例分析,从各个方面论证各个高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状况。除此之外,通过联系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和对策。特别是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正确规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以及如何建设本专业师资队伍等问题上着重论述。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一、引言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开始建立并且得到逐步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同时也为了满足政府建设新型公共事业体制的要求,因此产生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十世纪末,中国教育部正式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中;发展至今,该专业已经存在于近300 所的高校中。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政府管理的改革的重要部分指,这两者在政事分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为了使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由“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新型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与此同时,社会公共事业是公共事业转型的最终目标。这就导致了传统事业的范围明显变大,社会事务开始复杂麻烦,社会群众对于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上升现象都

4、表露出建立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1.2研究意义云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在1999年开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第一次招生,此后,国内很多高校也开始陆续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飞快的发展速度和庞大的发展规模,令众多学者、专家出乎意料,教育部都很难控制。但是,短短的几年时间,曾经良好的发展势头却已不在,反而要面对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甚至可以说陷入了困境,即被列入“十大最没前途专业”之一。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该专业的岗位设置未能达到初创专业时候的预期目标,以致于该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相关领域工作。除此之外,目前仍未确定这一专业

5、的相对统一与完善的教学规范,在关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等的认识上,各个学校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分歧。因此,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多维性和系统性的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师资队伍的加强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力,这样本专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换个角度来看,也能让这些优秀毕业生获得理想的岗位,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地处理相关问题、改善生活状况。1.2、国内外现状综述1.2.1国外现状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教育”一词使用很广泛,但是除此之外“课程”也是一个使

6、用最多的核心概念。在课程研究导论一书中,泰罗和理查兹指出:课程在教育事业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如果教育事业要想正常运行,那么课程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无法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意义以及价值。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一书中,利威认为:学校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行动方式,产生的一种经验也可认为是课程;是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之后得到的一种经验能力;是学生为正常毕业、获得奖章证书以及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学校必须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及一个总体规划;因此在计划和探索中形成了课程;是一个学习的经验和成果通过研究知识和经验所的得到的一种结果,从而使学者个人修养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学习得到发展。在分析课程

7、一书中,博泽尔认为:通过教学和评价二者的共同作用,学生进行的有目的学习结果;这种课程计划包括了目标和方法;是一种教学材料或面向教育目标和方法的指导手册;贯穿了学生从小到大一生的教育过程。另一位美国课程专家威尔逊更加把课程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课程无所不能,只要能给人以教益。一些外国学者持有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一部分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教学活动与整个管理活动被包含在一些外国学者所规定的培养模式范畴内。在他们眼里,大学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看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影子,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专业结构地位是不等的,而是一种包含关系。如

8、果仅仅把培养模式限制在“教学活动”中,会觉得范围太窄;但是把它分散充满到整个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那么别人又会产生误解,认为只可以是在培养过程中那些具方向性的问题才会涉及培养模式,在解释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会发现不够精确。一些国外的研究人员眼里,从“人才培养”和“模式”入手,认真全面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在他们眼里,“人才培养”与“模式”都是“状态”另一种表达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人才培养是通过变化而表现出来,而模式是在静态中中表现出来。他们并未明确地将其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教育系统范畴之中。1.2.2国内现状在研究中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课程”理论上,虽然“设置”和“设计”从字面意思来看很相近,但却是它们

9、的概念却完全不同,不能笼统地把二者的内涵混淆在一起。 陈侠作为我国课程理论专家,明确地指出了这两个概念和定义之间的区别,从课程的科学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该课程是由专家研究设计的。例如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之间如何选择。在研究“课程设置”理论时,课程设置的结果为教学方案,但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定不会出现在结果中。王策三作为我国教学论家,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制定方案,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写教学大纲,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的性质系统化发展,如何组织,安排的问题吴也显作为我国教学论专家,他认为:为了达到课程设置,从而使教学内容,适用范围以及成分

10、分量等各级总和达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教育事业中培养栋梁之才的基本目标,而不仅仅是把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方便于教学的体系。刘家城教授则定义为:根据不同对象的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几年制教学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根据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水平,以及课程和考试测试类的基本理论,如强制和选修课程,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确定教学课题的过程。而我国学者张绍翔则定义为:特定的教育目标是课程进行组织和呈现的基本要求,当然,系统的教育过程需要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教育来共同决定和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第一次了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从此之后,教育界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实践、研究,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成为

1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迎接时代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中,陈祖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不仅要使学习者建立起一定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框架,还要对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林蕙青上述该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培训示范学校为学生建立知识,能力,施工质量,并实现这种结构,它定义了人才的特点和想法,并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教育理念为所有的。1998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中发表了讲话。他认为的“训练模式”定义为:培训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基本训练的另一种表述方法,通过对它进行研究课看出培训学院的基本特征,同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

12、念。二、专业综述2.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情况自1998年以来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列入本科专业目录,是发展环保、社会保险、体育、卫生、文化、教育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行政部门等公共机构,专业培训目标,它是不是在文化“专业人士”但在训练中“通才”目前,广泛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根据各高校提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公共事业管理在理论上的重心为满足公共需求,其开展方式要要尽量围绕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已经在经济学、行政学中已经明确。据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提出的“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双重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或者很难将不付费的消

13、费者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正常情况下,公共物品只要被社会中的某一人所享受,那么其他人也就可以从该物品中获得好处;非竞争性也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消费者数量不断变大,但并不需要增加其他任何的生产成本,对公共物品或者说劳务的享用是互不影响的,也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量的边际成本为零。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布坎南指出,通过对公共物品排除其他的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具体情况,可将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在他眼里,公共物品是“基于某些明确地目的,集团或社会团体做出决定,可以通过集体地组织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务来呈现”。不经过思考都可得出的结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研究对象为公共物品中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14、,各类事业单位、社区、非政府组织及一些具有公益性的私人组织都在其包括范围内。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一)事业单位:不抱有任何目的,其组织者为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经费为国有资产,方向为文化,科技,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是一组特定的公共性质的机构,如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医院,图书馆,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机构。事业单位为该专业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二)非政府组织(NGO)的意思是“在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制度空间,”这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制度等非的政治体制是在不断分离的过程往往派生出来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是在公立,

15、私立,自主,自愿基础上建立的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由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因此也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社会救助,环保,文化等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因此,非政府组织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三)社区:是一个小型区域性的社会。中国的“民政部关于社区建设在中国,以促进城市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社会的社会生活居住的人组成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共同体,在教育界,卫生,文化,环境,安全和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服务,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也应与社区管理部门的方向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四)其他:由于公用事业及政府管理部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专业管理,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选择就业,也可以依

16、靠所学知识,以获得与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在企业中,虽然它是基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做出现实的选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就业方向和选择的多样化2.2 专业发展史2.2.1 本专业在国内的发展1997年,教育部通过了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的申请;1998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云南大学、东北大学这两所高校率先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到2000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已增加到57所;2001年进一步增加到132所,2002年增至180所,2003年达到220所,并继续快速发展为2004年的300多所。甚至就连内蒙古自治区都有了三所招收本专业本科生的院校。以上面的数据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的发展表现出了突飞猛进、势不可挡的势头。这对于一个新办专业(根据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的定义,办学不足三年的专业都称之为新办专业)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