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382606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夯地基工程施工方案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1概况11.1工程概况11.2编制依据12.地基处理概述22.1强夯地基加固处理方案设计22.2强夯区技术要求52.3 最佳击锤数82.4收锤标准82.5场地填料与填筑方法等要求92.6间歇时间92.7场地网格高程92.8土方转运方案103施工方案113.1试夯113.2强夯工艺实流程图、主要施工工序164施工机械及进场计划1741设备计划1742人员安排计划185施工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2151场地排水2152局部软弱地基2153各区域因高程不同形成的边坡区域2154隔震避震措施2255扬尘控制措施2256防止噪音扰民措施2257其他措施226地基检测247安全文明施工217.1安全

2、组织管理257.2安全管理目标257.3安全生产基本要求258工期保证措施279质量保证与承诺2810附件311、概况1.1工程概况 重庆石竹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建设方)拟在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滨江新城(德感片区)修建北京师范大学江津附属学校。该项目总用地面积233358.24 m,总建筑面积268271.9m,项目一期由1#幼儿园,2#、3#小学教学楼、4#学生宿舍、5#食堂、6#综合楼、车库以及集会广场等组成;拟建建构筑物的工程重要等级为一级,地基处理设计年限为50年,。本次地基处理的范围主要是在建筑填方区域内,挖方区以及半挖半填区域拟采用桩基础,填方区域填土厚度在一般2030m之间,局部达40

3、m,填土松散,桩基施工困难,造价高,从下至上拟采用强夯地基+压实填土地基+加筋土地基处理方式,经过处理后,建筑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或柱下条形基础,以处理后的土工格栅加筋土地基及压实填土地基作持力层,处理后的强夯地基作为下卧层,并增加上部建筑物的整体刚度。该工程一期需进行强夯地基处理的面积约9.6万m。1.2编制依据本施工组织方案参照执行主要文件、规范有:1、北京师范大学江津附属学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期),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4年10月;2、北京师范大学江津附属学校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及专家评审意见,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1月;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4、(GB50007-201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5、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CECS279-2010);6、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035-91);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2.地基处理概述2.1强夯地基加固处理方案设计2.1.1地基处理分区 根据勘察报告指出,拟建场地及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断层和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内主要为填方地区,建设时对该部分地基进行处理后,对场地稳定无影响。岩层呈单斜产出,地质构造简单,场地及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断层和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本工程建设。根据场地工程地

5、质特征以及拟建物布置情况,结合设计标高(即平场标高)的要求,对该场地进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设计分区如下:车库为地基处理A区(A1A2),小学教学楼及学生宿舍为地基处理B区,综合楼为地基处理C区,幼儿园为地基处理D区,初中部、高中部教学楼F区(F1F4),初中部教学楼及中学食堂G区,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H区(H1H2),其余需夯实地基部分统为E区。2.1.2地基处理方法 对建筑地基及建筑影响区采用强夯加固地基+压实填土地基+土工格栅加筋土地基联合加固的方式,经过处理后,建筑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或柱下条形基础,以处理后的土工格栅加筋土地基及压实填土地基作持力层,强夯地基作为下卧层,并增加上部建筑物的

6、整体刚度。其余非建筑区域或桩基础区域采用强夯处理地坪,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对场地已经填筑超过强夯起夯面标高的区域,需先开挖平整至强夯起夯面标高,然后进行强夯加固处理;对场地未填筑到强夯起夯面标高的区域,分亚层填筑至各区起夯面标高,宜1米一填,禁止抛填,然后进行强夯加固处理,各区的起夯面标高见强夯分区平面图。(2)在强夯加固处理后,进行压实填土地基处理,采用冲击式压实方式进行分层压实至各区压实填土地基完成面标高,冲压压实地基的压实系数应满足0.97,各区的压实填土地基完成面标高见压实地基完成面平面图。(3)于压实填土地基完成面顶部,铺0.1m厚的碎石土垫层,再铺设土工格栅碎石土构成加筋地基

7、,每层厚0.3m。(地基处理C区铺设4层、地基处理A区铺设2层、其余各建筑区域铺设3层),加筋地基压实系数应达到0.97以上,加筋地基基坑边坡临时放坡坡率为1:1;对于场区广场、道路及景观地带,不设土工格栅加筋地基。各区土工格栅垫层完成面标高见土工格栅完成面平面图。(4)在靠近边坡处作为建筑地基段,坡顶区域应超填强夯,超填范围不小于4m,最外侧夯点离边坡边缘不小于2m,然后按设计放坡线挖除,以保证边坡处坡体的密实性,临时放坡坡率为1:1。如图所示:(5)截排水设施:场区地基施工期间,应加强地表水拦截及排泄措施。在施工期间,完善场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疏干排放系统,防止其渗入地下软化基础持力层及形

8、成内涝。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如遇天气下雨,应在表层覆盖防水材料,减少雨水流入已经处理好的地基,例如修建截排水沟、设集水井并及时抽水等。达到基底标高后应及时封闭100厚C20混凝土垫层。2.2强夯区技术要求根据本项目工程地质特征,结合拟建建筑物布置情况,选择具有工程地质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试夯,总共分两个试夯区(试夯1-2区),试夯区面积不小于2020m,试夯区位置见试夯区平面布置图。(1)综合楼(强夯C区) 综合楼区域填土深度约3040m,且荷载大,采用主夯击能10000kN.m进行强夯加固处理。3遍点夯(2遍正方形、1遍梅花形布点),2遍满夯的施工工艺:第一遍点夯夯击能为10000kN.m,夯点布

9、置为8m8m的正方型;第二遍点夯在原形成的正方型夯点中间插入8m8m正方型的夯点,夯击能为10000kN.m;第三遍点夯在原形成的梅花形点中再插入一遍梅花形夯点,夯击能6000kN.m,最后夯点成形为4m4m的正方形。第一遍满夯采用2000kN.m的夯击能相切夯击;第二遍满夯采用2000kN.m的夯击能D/4搭接夯击。具体强夯施工工艺参数如表2,强夯锤参数见表3,图见夯点示意图。(2)车库(A区)、小学教学楼及学生宿舍(B区)及幼儿园(D区)试夯1区车库、幼儿园、小学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区域采用主夯击能10000 kN.m进行强夯加固,采用3遍点夯(2遍正方形、1遍梅花形布点),2遍满夯的施工工艺

10、:第一遍点夯夯击能为10000kN.m,夯点布置为8m8m的正方型;第二遍点夯在原形成的正方型夯点中间插入8m8m正方型的夯点,夯击能为10000kN.m;第三遍点夯在原形成的梅花形点中再插入一遍梅花形夯点,夯击能6000kN.m,最后夯点成形为4m4m的正方形。第一遍满夯采用2000kN.m的夯击能相切夯击;第二遍满夯采用2000kN.m的夯击能D/4搭接夯击。具体强夯施工工艺参数如表2,强夯锤参数见表3,图见夯点示意图。(3)集会广场等其他区域(E区)试夯2区集会广场等其他区域强夯区采用4000kN.m的主夯击能,2遍点夯,2遍满夯的施工工艺,夯点布置为5m5m的正方型;第一遍满夯采用20

11、00kN.m的夯击能相切夯击;第二遍满夯采用1500kN.m的夯击能D/4搭接夯击,具体强夯施工参数如表3,强夯锤参数见表2,图见夯点示意图。 表2 强夯锤参数表夯击类型夯击能量(KNm)锤重(T)锤直径D(m)落距(m)备注点夯1000055602.501719使用一体锤,禁止适用组合锤600040452.5013.515400022252.301618.5满夯200015202.301013.5150015202.307.510强夯区域项目遍数夯击能量(KNm)预估击数点距(m)布点方式收锤标准(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强夯C区点夯第一遍10000121588正方形200mm第二遍100001

12、21588正方形200mm第三遍600010125.75.7梅花形150mm满夯第一遍200045D相切30mm第二遍2000343D/4D/4搭接30mm强夯A、B、D区(试夯1区)点夯第一遍10000101388正方形200mm第二遍10000101388正方形200mm第三遍60008105.75.7梅花形150mm满夯第一遍200045D相切30mm第二遍2000343D/4D/4搭接30mm强夯E区(试夯2区)点昂第一遍40006855正方形100mm第二遍40006855正方形100mm满夯第一遍20004D相切30mm第二遍150033D/4D/4搭接30mm表3 强夯施工设计参

13、数表注: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位置及标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 现场试夯施工夯击数参照表2,如因夯坑周围有明显的隆起,击数达不到收锤标准,则采用强夯置换法,填入中风化石料继续夯击直到收锤标准为止,最终强夯施工参数依据现场试夯试验数据确定夯击次数,但不能低于试夯夯击击数。满夯后强夯表层0.50.8m为软弱层,需挖除或碾压至压实系数达到0.95以上,局部达不到强夯完成面标高的部分,可采用分层碾压至强夯完成面标高,并满足0.95压实系数要求。当场地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使地下水位

14、低于坑底面以下2m,夯坑内或场地的积水应及时排除。2.3最佳锤击数最佳锤击数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呈十字型离夯锤中心点外2.0m、2.5m、3.0m、3.5m、4.5m处分别埋设小木桩,每进行一次夯击,测量小木桩的竖向位移及夯坑夯沉量,并计算夯坑周围隆起量,根据夯坑夯沉量与坑周隆起量,确定有效夯击数及施工夯击数。2.4收锤标准 (1)一般按设计锤击数或最佳锤击数试验确定的锤击数执行; (2)如夯坑过深,击数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击数,夯沉量未达到收锤标准时,应在夯坑内填筑中风化填料后继续夯击,直至夯击数达到设计要求与夯沉量满足收锤标准; (3)10000kN.m点夯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200mm;6000kN.m点夯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150mm;4000kN.m点夯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100mm;满夯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30mm时; (4)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