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352426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2、了解“浮云”的典故,理解“浮云”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能灵活运用关联词“因为 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流畅表达后两句诗句的因果关系。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及“浮云”的喻意。【教学预设】一、学习铺垫1.讲述麦当劳连锁店的故事2明理:人不能只

2、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眼光放长远,才能有大收益!站得高看得远!理解“高瞻远瞩”的意义。3思考:如何才能高瞻远瞩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开阔视野,高瞻远瞩。)过渡句: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帮助你们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未来能做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二、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1.诗句横向类比,知晓“危楼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显事物的特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a.指名读b.找找看

3、这四行诗句有什么共同点?2.学习登飞来峰A读诗,细品“夸张”修辞手法过渡语:古人就是这么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显事物的特点(出示古诗登飞来峰)。这首诗中哪个词也是夸张的说法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个词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塔”是夸张的说法。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让我们用一个同样夸张的成语来形容这古塔之高。【联想形容高的词语:高耸入云】飞来峰

4、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诗中有个词写出了这座“千寻塔”是在整个飞来峰的什么位置?(“最高层”)齐读整首诗。B.悟理【过渡句:王安石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文道合一。他创作的很多诗歌,长于说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 自读古诗。1. 想想诗意。【译文参考】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2. 诗人站上了飞来峰的制高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诗人要借这首诗向读者说什么理呢?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

5、,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高瞻远瞩”。( 比喻目光远大。)诗人借着登高望远,告诉读者站得高看得远的朴素道理!你想看得远一点吗?那就再登高一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意境!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登飞来峰!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高瞻远瞩。选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浮云、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连成表达因果关系的话。c.朗读全诗【过渡句: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

6、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吗?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两次典故。一次是“鸡鸣”(出示典故出处);一处是“浮云”。】【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三、 了解“浮云”的典故,感悟诗的境界1.出示两句诗句:陆贾新语慎微篇:

7、“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2.讲述“浮云”的典故3.理解“典故”的词义,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师导: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

8、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4.讲故事:陆贾的故事、李白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5.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怀 师导:了解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四、小练笔现在你就是王安石,拿起笔,写下你最想对“浮云”说的话,写下你的心声,哪怕只言片语也好!浮云,你听着,我_。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一个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气魄!读出你的理解!六、拓展延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经典熟读成诵,成为我们的文化积淀,成为我们可以引用的典故!不畏浮云遮望眼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

9、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人之相交,不在一时一地。国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远。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高瞻远瞩,是中法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战略合作。事实上,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站在战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七、背诵古诗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