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50327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市级统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建筑这里指的主要是大型的、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一类主要是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由于这样的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

2、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废墟因受到尊重并受到保护,从而成为审美对象,继而产生“废墟美学”的概念。欧洲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建筑毁坏后,极少有原地重建的现象,而都将它们作为一个珍贵的时代标志予以尊重和保护,乃至一块妨碍走路的“乱石”都不许随意挪动。与此相反,我们中国的宫殿或庙宇毁掉了,就得赶紧在原址修复或重建,否则即使留下残垣断壁,也会很快被民间搬抢一空(这里指的是需要宫殿的时代)。无怪乎,在明代以前的几千年间,我们有那么多辉煌的宫殿建筑都没有留下一处像样的废墟遗址!因此我们的建筑文化中缺乏“废墟文化”,从而也缺乏对废墟美的认知和欣赏

3、能力。然而,说我们中国不见废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废墟或缺乏废墟资源。我们是个有着悠久的墙文化的国家。不仅有万里长城,我们古代的几乎每个城池都有城墙,它们可都是石构建筑,有500到3000年的历史,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作为建筑单体,长城的原始工程量不仅超过国外任何古代的大型单体建筑,甚至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的总和!再说,我国历代的皇家建筑和贵胄府邸并不全是木构建筑,像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的须弥座以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等是多么壮观的石构建筑。废墟的文物价值就在于其残破过程的历史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残缺美

4、是废墟美的哲学前提。而废墟美是废墟文化的核心。就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如果说以“修旧如旧”的名义修复的司马台长城对于“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或慕田峪长城来说是一一个进步,那么目前正在以“修旧如旧,故旧随残”的理念修缮的京郊箭扣长城則又超越司马台长城而向前迈了一步。(节选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建筑材质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受到人们珍视,成为了“凝固的音乐”。B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C“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D出于对“废墟文

5、化”的认知不同,欧洲建筑毁坏后鲜少原地重建,而中国宫殿常修复重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对比了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留存情况的不同,引出废墟文化,从废墟的价值表达了对保护我国石构 建筑废墟和木构建筑废墟的期待。B文章以历史上欧洲和我国对待废墟的不同做法为对比,辅以史实证明我国缺乏废墟文化,缺乏对废墟美 的认识,叙议结合,极有说服力。C文章分类例举城池防御建筑和皇家贵冑建筑,证明了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废墟文化”,但我国并不缺乏废墟资源。D末段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论证国人废墟审美意识日益觉醒的同时间接批评了“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修缮理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

6、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虽有丰富的废墟资源,却未形成废墟文化,国人对废墟美普遍缺乏认知和欣赏能力。B废墟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废墟的文物价值在于其霖撼人心的真实性力量。C废墟具有残缺美,面对长城遗址,保留它残破的历史真实性遗址的原生状态也许更有价值。D认识废墟美要从认识残缺美开始,废墟受到尊重保护,成为审美对象,形成“废墟文化”。(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不可知的偶然格非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 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

7、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就在我快灰了心的时候,镇上一位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那里他的一位朋友。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

8、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6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县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

9、困难。但那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子。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女的则说,我们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

10、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礼习班,去考大学。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我那时很小,15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是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了很后悔,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了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

11、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我一天都没有吃饭,等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真实性,使小说中“我”的形象更加饱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思考。B“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把成绩单弄丢了”,在县文教周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前后矛盾的说法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C小说对

12、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细节传神。“男的不吭气儿,他抽者烟,盘算了好一会儿”,写出了他不能违规办亊又不忍心把绝“我”的左右为难。D女工作人员盖完章,轻轻说了 “苟富贵,勿相忘”,“我”留下了感激的泪水,不仅感激她对自己的帮助,更感激她对自已的鼓励。5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5分)6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

13、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月入一万,花销一千”,却是当前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中国家庭的缩影,中国人财务状态,已经从“怕欠债”转变为“高负债”。(2017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二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居民消费信贷的客户偏向于年轻群体,18-29岁年龄占比近半,三成左右的消费信贷被用于购买家电产品。截至2017年10月底,根据央行数据,短期住户类消费贷款由2010年1月的682147亿元增长至2017年10月的65594万亿,增长近10倍。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企业员工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是消费信贷的客户主体,占比达8556%。中国家庭在金融机构的负債以消费性贷款

14、为主,约占居民负债的2/3大约是经营性贷款的2倍。其中,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八成左右,房贷是造成中国居民负債增加的最重要因素。上一轮房价上涨,一方面源于部分家庭加杠杆购房的投机性行为;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年轻家底在“再不买就买不起”担忧下提前集中入市。大量投机性行为,加上年轻家庭因为提前购房不得不增加倩贷规模的做法,导致中国家庭部门债务规模迅猛扩张。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居民购房抵押率升至50%,已经接近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提升到50%,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只

15、用了不到10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可见一斑。后来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直接表征就是美国低收入阶层大量举債买房。美国家庭房屋自有率(即买房)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存款率之间有着惊人的联系。一般来说,当美国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长时,存款則会增加。但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收入增长很快,但存款率却下降了5个百分点,是20世纪后半叶下降幅度最大的十年。美国大西洋月刊解释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美国人放弃了存款习慣,开始按揭贷款买房。到了1998年,除了最富有的10%的人口之外。其余人口的存款率变成了负数,这正是房货上涨造成的结果。当然,中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仍称不上高,远低于羑日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举例85%的债务阈值更是相去甚远。这样看来,居民加杠杆似乎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然而,从債务收入比来看,事实恐怕不甚乐观。材料三:相较于居民杠杆率【注】这样的宏观栺标,债务收入比更能衡量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家庭債务风险。中国家庭债务率只是统计了家庭部门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总额,目前所采用的家庭債务/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方式可能低估了中国家庭部门債务问题的严重性。从微观角度来看,过高的倩务让无数年轻人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产领城,难免会引发人们对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