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19884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羲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解析:选B。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

2、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2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此事实反映了()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解析:选A。为了统治的需要,元朝统治者“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

3、灵公”,体现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不能体现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与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不能体现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故D项错误。3“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实际强调的主旨是

4、()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解析:选B。 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可知他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学对人自身的约束作用,故B项正确;陆九渊的观点是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虽然强调道德的作用,却不能说明其来源于佛道,故D项错误。4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

5、。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解析:选A。据材料中程颢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考查实质反映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未走向对立,故D项错误。 5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解析:选B。要从三字经内容来分析成

6、书的年代和作者,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三字经中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师生等关系,是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区性,故D项错误。6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解析:选C。材料不能体现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其人易中国之

7、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反对用佛道文化“易中国之人易中国之道”冲击、取代“中国”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石介认为,佛教来自西方、道教来自胡人,不应让佛道思想冲击中国之道儒家学说,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体现了石介维护儒家传统的一面,故D项错误。7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解析:选A。程朱理学只能在知识精英中实用,而心学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强化了对大众的约束规

8、范,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是为了应对佛道对儒学的挑战而形成的对终极问题的回答,不是人们再度信仰儒学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致良知”的主张简化了对理的认识,便于普通大众的接受,普通大众的接受才是入学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该项属于引申选项,故C项错误;王阳明推动了儒家信仰理论的完成,但不是由于王阳明是集大成者,就标志着该任务的完成,故D项错误。8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A否认“天

9、理”的存在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C认为“理”“欲”相统一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解析:选C。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说明清代学者认可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者依然认可天理的存在,说明依然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说明学者戴震认为天理是控制欲望而不是取消欲望,即“理”“欲”相统一,故C项正确;戴震反对遏制人正常欲望的理,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反叛,但未体现反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9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足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

10、穷经”, “兼令读史”。 这表明黄宗羲主张()A经世致用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 D古今贯通解析:选A。根据材料“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得出黄宗羲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古今贯通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A萌发民本思想 B主张经世致用C提倡轻徭薄赋 D倡导工商皆本解析:选D。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主

11、张做学问应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但在材料无反映,故B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调查发现收取的税收中,商税占大部分,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故C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这一表述()A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C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精神D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解析:选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之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王夫之而非黄宗羲,而且材料

12、中并没有辩证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这又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中虽然闪烁着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的光芒,但材料中却没有相关反专制和倡民主的相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黄宗羲认为,无论是秦朝的郡县制还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抑或北宋的削弱藩镇,都是专制君王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人治”而非为天下人之计的“法治”,而这是黄宗羲所深恶痛绝和极力反对的,故D项正确。1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A“天之立君,本以为民”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解析:选B。

13、“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即用古代的民本思想来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天之立君,本以为民”也体现了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没有民本的意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君臣友朋,相为表里”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反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对空谈义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

14、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

15、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分层归纳,分层时注意利用材料中的省略号;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理学的积极影响,迁移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材料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简要归纳;第二小问,根据心学的影响进行回答。第(3)问,“相同点”从世界观、思想实质方面回答,“不同点”从二者对“理”的认识、哲学派别、是否重视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总结。答案:(1)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