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11259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湘教版选修(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选修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1.分析地震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分析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分析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达标检测,互动探究,内容索引,自主学习,一、我国的地质灾害,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 、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 ;二是 ;三是 。,地震,泥石流,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二、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一是 ,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 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 ,强度大。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

2、发生一次里氏 级以上的地震。三是 ,危害大。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 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震带和_ 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 ,震中分布上呈现出 状,称为 。总的来说,我国 地震活动比 弱。,分布范围广,6,频率高,7,震源浅,浅源,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不均匀,条带,地震带,大陆东部,西部,三、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和分布与地形、地势有

3、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 、 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 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半湿润,半干旱,降雨,102E,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 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 、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 、黄土高原、 、 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地区

4、,呈 状或 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 、 和中南山地以及 、海南山地,泥石流呈 分布。,降雨,人为因素,太行山,华北山地,秦岭山地,川滇山地,辽东,带,片,台湾,华东,零星,四、我国的滑坡灾害,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 (尤其是特大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 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大致以大兴安岭 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 _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68,暴雨,太行山,秦岭,秦岭,滇西,知识结构,互动探究,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3月3日18时24分,在

5、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北纬23.5度,东经98.9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共造成沧源县芒卡、耿马县孟定两个乡镇人员伤亡较多,经济损失较严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此次地震发生地所属的地形区和所属的 世界地震带名称。,探究点一 我国的地震灾害,答案 云贵高原。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答案,解析 根据经纬度坐标和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属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解析,2.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造成的灾情较严重的原因。,答案 灾区人口密度较高;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抗灾能力低。灾区(云南临沧)多为山地地形,山高坡陡,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答案,解析

6、 灾情与受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防灾能力和防灾意识等有密切的关系。灾区的经济密度越高,防灾能力越低,灾情越严重。,解析,1.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2.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区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地壳活动频繁,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3.地震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的原因。 (1)地震西多东少的原因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

7、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2)危害东重西轻的原因 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集,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1.读右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_、_、_、_四个多发区,基本遵循沿_分布。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水库地震,答案,活动断裂带,青藏,新疆,华北,台湾,(3)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

8、壳运动活跃。,解析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西部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东部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故地震灾害多发。,地震主要分布在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台湾岛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答案,解析,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右图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图。 1.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 答案 西南地区。 解析 由图即可获知泥石流的主要分 布地区。,探究点二 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答案,解析,2.试分析四川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答案 盆地边缘是山地地形,坡度较大;地壳运动强烈,

9、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破碎,土层松动);降水较多,暴雨集中。,答案,解析 泥石流频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质构造、气候等方面分析。,解析,1.泥石流和滑坡的危害,2.比较泥石流和滑坡影响因素的异同 (1)不同点,(2)相同点 山区地形坡度较大; 土体或岩体下面有隔水层; 雨量集中; 森林覆盖率低; 与地震具有关联性; 均可由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引发。,3.我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2.(2017嘉兴模拟)东北地区有多年冻土连片分布,河流发育。近年来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危害越来越大。右图为“东北地区泥石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读图分析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答案,答案 东北地区冻融作用强

10、烈,土层松脆;河流发育,山麓冲积扇沉积物较多,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雨集中,多暴雨;河网密布,汇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春汛致使山体下滑。,达标检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诱发雪崩。 1970年5月31日,甲市(位置见右图)发生 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 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 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 分析此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1,2,答案,解析,答案 附近山地海拔高,终年积雪;地震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山体坡

11、度大,雪崩速度快,冲击力大,破坏性强。乙市位于雪崩路径上,雪崩突发,到达时间短,人员来不及逃生。,1,2,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此次雪崩是由地震引起的,靠近乙市山峰海拔高、终年积雪量大;本次地震里氏7.6级,震级大,破坏了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上积雪的稳定性,从而诱发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几分钟内被毁,人员逃生时间短,伤亡重大。,1,2,答案,2.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和等高线图”。据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示区域发生频率较高的地质灾害。,答案 地震或滑坡、泥石流。,1,2,答案,(2)分析该区域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解析,答案 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地震引起岩石疏松破碎;冬季地处西风带迎风坡,多地形雨;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解析 该区域地处南美大陆的西岸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地震容易使岩石破碎,加上降水较多、地势起伏大,容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