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08316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天津河西区模拟)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据图完成12题。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解析:第1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

2、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第2题,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答案:1.D2.B(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北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属于花岗岩地貌。景区内地势地伏,奇石众多,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据此完成下题。3清源山上奇石的岩石类型属于下图中的()ABCD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该地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

3、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而成的。图中喷出地表形成,则为岩浆,为喷出岩,是由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的,应该为花岗岩,故C正确。(2018武汉调研)“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延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左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读图完成46题。4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上右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5“巨人之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

4、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6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A风力侵蚀B海水侵蚀C全球变暖D火山爆发解析:第4题,根据题干中“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判断,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岩浆岩。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沉积物判断甲、乙中有一种为沉积岩,而甲与沉积物之间有双向箭头,可判断甲为沉积岩;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有一个箭头从丁指出,说明丁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第5题,根据题干中“北爱尔兰”和“玄武岩”等信息判断“巨人之路”景观是因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地表

5、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后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第6题,由“屹立在大海之滨”判断“巨人之路”可能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影响,而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C对;风力侵蚀对其影响不大,A错;一般来说,海水侵蚀与火山爆发是形成“巨人之路”的有利条件,B、D错。答案:4.B5.D6.C(2016高考天津卷)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据此回答78题。7上图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8该地区

6、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以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明显,故C项正确。第8题,图中信息表明海岸线总体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海面下降;题干、文字材料表明作为海岸线标志的贝壳堤需在海边经较长时期的堆积才能形成,由此可以判定海平面是间歇性下降,故A项正确。如果是气候持续变暖或地壳阶段性下沉,则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故B、D项错误。如果海滨泥沙不断淤积,海岸线会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不会形成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故C项错误。答案:7.C

7、8.A(2018河南八市重点中学模拟)“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读图回答910题。9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C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10图中新月形沙丘()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B14月移动速度快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解析:第9题,“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洋流为暖流,A错;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

8、带影响,B错;只受信风吹蚀,没有沙源则不会形成沙丘,C错;“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说明沙源来自海岸线附近,由此推断,沙丘是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D对。第10题,沙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沙丘缓坡大致朝东,冬季移动速度快,夏季移动速度慢,A对、B错;迎风坡风力大于背风坡,C错;该地降水多时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信风控制时为少雨季节,并且沙丘相对高度小,坡向对降水影响小,所以陡缓两坡降水几乎没有差异,D错。答案:9.D10.A11(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9、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A地貌形态B泥沙沉积量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解析:选B。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其地貌形态和抗侵蚀能力差异不大;图中显示甲、乙、丙三地附近河网密度差异也不明显;引起三地海岸变化的主因是泥沙沉积量,黄河输沙量最大导致乙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8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铝土矿是在古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古陆上的成矿母岩经过风化淋滤,其中的K、Na、Ca、Mg等元素大多数被淋失,Al、Si等元素相对富集而成。(1)

10、根据材料推测形成铝土矿的古气候特点并说明理由。(12分)(2)通过地质勘探发现,一般情况下,在大的山顶宽缓平台,矿石品位较低,在低缓的山顶或山坡处,矿石品位较高,请结合材料解释原因。(10分)解析:(1)“成矿母岩经过风化淋滤”“元素大多数被淋失”,说明风化、淋滤作用都很强,而风化作用与气温有关,淋滤作用与降水有关,故可能是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2)矿石品位高低就是有用矿物含量多少。材料中提及铝土矿是其他成分被淋失而Al、Si富集的结果,低缓的山顶或山坡,由于水流速度快而淋滤作用强,大部分硅被淋失,铝含量较高。答案:(1)古气候特点:高温,多雨。理由:气温高,成矿母岩风化强烈,释放铝土多;降

11、水多,K、Na、Ca、Mg等元素被淋失多,有利于铝土矿富集。(2)低缓的山顶或山坡处泄水条件好,从而加速了淋滤脱硅,有利于铝土矿富集。13(2018南昌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24分)(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8分)(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8分)(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8分)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

12、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 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